劳动赋能成长,实践浸润童心 “劳动成长杯”跨学科实践课堂精彩绽放!

迎风

<p class="ql-block">  当劳动的双手遇见奇思妙想,当古老的文化融入课堂实践,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成长杯”综合实践教学展示活动圆满落幕。四位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如同四位智慧的“魔法师”,将非遗传承、民俗礼仪、环保理念、节日文化巧妙融入四堂精彩的实践课中,引领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收获成长,感受劳动创造的喜悦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缕丝线,一块布料,在李鑫老师的指尖与言语间,化身为承载千年华美的“非遗云肩”。李老师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领略中国传统服饰配饰的典雅与精巧。从历史渊源到纹样寓意,细致的讲解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更令人心动的是实践环节——描样、装饰……孩子们亲手触碰文化的脉络,将想象与创意缝制进一方小小的云肩之中。这不仅是手工艺的学习,更是一场生动的文化寻根之旅,让非遗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待客之道。蒋婕老师的一堂《青海盖碗茶里的学问》,将地域特色与生活礼仪完美结合。课堂之上,茶香四溢。蒋老师娓娓道来盖碗“茶船、茶碗、茶盖”的“三才”奥秘,示范着“刮碗子”的独特技巧。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烫杯、投茶、注水、敬奉,一举一动间,不仅学会了泡茶的技能,更懂得了“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与尊重他人的传统礼仪。一碗盖碗茶,斟满的是劳动后的甘甜,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谊。</p> <p class="ql-block">  废弃的塑料瓶、旧纸箱还能做什么?在韩长珍老师的课堂上,它们变成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宝藏”!韩老师用生动的案例,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与资源再生的紧迫性。随后,一场“变废为宝”的创意大赛开始了!孩子们小组协作,剪、贴、画、拼,将眼中的“垃圾”赋予了新的生命。一个个精巧的花盆、笔筒、装饰画诞生于指尖。这堂课,让环保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创造性劳动,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中秋未至,小桥大街小学的课堂里已弥漫开团圆的味道。靳永芳老师以《中秋月饼香甜情》为题,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从月饼的起源传说讲到各地的风味特色,孩子们听得入迷。最甜蜜的环节莫过于亲手制作!用粘土和橡皮章揉搓饼皮、包裹馅料、压模成型……当印有精美图案的月饼从模具中脱出的那一刻,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无比自豪的笑容。这小小的月饼是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以及对团圆美满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次“劳动成长杯”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实践探索。它打破了学科的壁垒,让劳动教育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与真实的生活场景。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协作精神,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愿这次活动的美好体验,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