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遇所谓的“腰带”纹,本地人称“皮带”纹,是在战国冶铁遗址西洧水河东岸的城墙遗址旁。田头散落着几片陶片,其上纹饰奇特,形似坦克履带,又像人的腰间的花皮带,我初时不以为意,转身离去。走出很远,心头忽生牵挂,遂折返拍照,并随手拾起两片带走。一周后再念及此物,懊悔未能尽数收集。重返旧地,陶片已杳无踪影。问及附近老农,答曰:已随垃圾一并填埋。心中怅然若失。一年后,在车马坑东侧,竟又拾得一片相似陶片,上饰“附加堆塑”纹,下刻弦纹,形制古朴。至此,有物条件渐熟,撰写新郑特有陶器“塑带纹”之文,已成必要。</p> <p class="ql-block">这种陶器上的带状纹,实为堆塑带状纹,宽约1.5至2厘米,厚约2毫米,常饰于陶器腰身或(和)偏上近口处,束一带环绕一周,束两带环绕两周,产生形制规整、结实力感效果。多见于陶罐、陶缸、套盆等器物,既具实用功能,亦含审美意趣。其工艺为在陶坯未干时,以泥条或泥饼用泥浆粘附于器表,形成凸起带状装饰,称为附加堆纹。此类纹饰在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广为流行,不仅增强器壁结构稳定性,防止烧制或使用中开裂脱落,更以锯齿、波浪、绳索、螺旋等多样形态,赋予陶器粗犷而雄浑的视觉张力。</p> <p class="ql-block">追溯新郑陶艺之源,龙山文化时期已有陶器盛行细绳纹,或竖向排列,或交错成网,辅以附加堆纹,构成丰富肌理。于寨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时期陶片,亦常见绳纹、弦纹与堆塑纹并用,显示出本地陶工对纹饰功能与形式的双重把握,严格意义应叫“塑带纹”。这种对堆塑技艺的延续与演变,正是“塑带”纹得以孕育的文化土壤。它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地域审美意识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新郑陶器上的“塑带”纹,是实用与美学交融的典范。它以泥土为笔,以手堆塑为法,在粗朴中见匠心,在厚重中显节奏。今日陶瓷工匠若能深入挖掘此类传统纹饰,于古法中提炼精髓,辅以现代设计语言,必可使“附加塑带纹”焕发新生。推陈出新,非弃旧图新,而是让沉睡于田野与时光中的纹样,重新走上案头、走进生活。</p> <p class="ql-block">本文源于一次实地研学活动,由新郑市桃园小学五年级学生贾佳和撰写,辅导老师为贾晓杰。作为“走城墙·观博物馆·探陶片”系列研学活动的第二十六篇成果,它记录了一位少年在探寻地方文化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尽管考古研究深奥广博,文中所论仅为稚子之观察与猜想,然其字里行间涌动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如春芽破土,弥足珍贵。诚邀诸君共赏此“陶纹奇葩”,并对“磨划纹”之谜提出真知灼见,携手推进对古陶技艺与石器共生关系的深层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