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学习习惯:从“需要提醒”到“主动靠近”</p><p class="ql-block"> 刚接一年级时,教室总像个热闹的“小集市”——有人攥着妈妈的衣角哭红了眼,有人把铅笔盒当成玩具翻得叮当响,还有人举着橡皮追着同学跑,连排队都要老师手把手牵着,才能站成歪歪扭扭的一队。上课时,铅笔盒里的橡皮、尺子会被反复拿出来摆弄,目光常常追着窗外的小鸟跑,写作业需要老师在身边盯着,才能避免把“3”写成“ε”,把“0”写成“6”,作业本的边角也总带着卷卷的折痕,甚者连“上课要举手发言”都需要反复提醒,作业本上的字常常跑出格子,“老师,我的铅笔断了”,“老师,我找不到作业本了”这是常态。</p> <p class="ql-block"> 到了二年级,变化悄悄在日常里发芽。早晨进教室,会看到有人主动帮同学整理歪掉的书包带,课间的走廊里少了追逐打闹的身影,多了凑在一起分享漫画书、讨论数学题的小脑袋。值日时,有人会主动擦黑板、摆桌椅,甚至提醒同伴“黑板槽里还有粉笔灰没清干净”。书桌也渐渐有了“秩序感”——有人会在课前把课本、练习本按顺序叠好,铅笔提前削得尖尖的。上课铃响后,大多数人能快速坐好,不等老师提醒,就会主动把双手放在桌面上,眼神跟着老师的粉笔移动。回答问题时,举着的小手比一年级时更高更坚定,语言表达不再是零散的词语,而是能说清完整的句子。写作业时,他们会自己对照课本检查错别字,遇到不会的题目,不再立刻喊“我不会”,而是先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实在没思路才举手提问。看到同学哭了,不再是呆呆地看着,而是会递上纸巾,小声说“没关系,我帮你”。作业本上的字迹不仅工整了许多,还多了些自己画的小对勾,那是他们给自己的“小奖励”。</p> <p class="ql-block">二、同伴交往:从“独自玩耍”到“结伴同行”</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课间,常见到这样的画面:有人独自蹲在角落玩石子,有人因为抢玩具红了脸,有人想加入游戏却只会站在旁边小声问“我能玩吗”,最后还是默默走开。小组活动时,大家更习惯“各做各的”,很少主动分享想法,偶尔还会因为“谁画得更好看”争得面红耳赤。</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的课间,走廊里多了成群结队的身影。女生们会围在一起,头挨着头分享一本漫画书,你指一句台词,我接一个情节,笑声轻轻飘在风里;男生们凑在操场边,商量着“下节课课间继续玩跳绳比赛”,还会主动拉着没参与的同学说“一起玩呀,输了也没关系”。小组合作时,组长会分工明确,有人读题,有人说发现的信息和问题,有人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会互相倾听,互相帮助。遇到分歧不再是争吵,而是小声商量着找到让大家都满意的办法——渐渐的他们懂得,和小伙伴一起做事,比一个人玩更有趣。</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他们还是会调皮,会在体育课上偷偷玩石子,但眼神里多了些笃定,行动里多了些自觉,像刚学会展翅的小鸟,慢慢褪去了懵懂的稚气,多了几分“小大人”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