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展览馆)巍然矗立于天山北麓的油城腹地,是新疆克拉玛依熠熠生辉的文化地标。其前身为1983年落成的“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已发展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见证着这座石油之城从荒原崛起、向新时代迈进的壮阔征程。</p> <p class="ql-block">馆址坐落于克拉玛依区准噶尔路22号,开放时间随季节更迭而调整:冬季为10:10-13:40、15:40-19:10,夏季则提前至10:00开馆,延至19:40闭馆,每周一闭馆检修,静待下一次与历史的深情相会。这里全年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邀您步入时光长廊,聆听油城心跳。</p> <p class="ql-block">展馆布局匠心独运,设有序言厅、远古探秘厅、艰苦创业厅等六大主题展厅,以实物展陈、实景模型与多媒体技术交织成一幅跨越万年的城市画卷,生动呈现克拉玛依从史前洪荒到21世纪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与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黑油山地窖遗址静静诉说岁月的秘密,作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它承载着地质与人文的双重印记;油田开发初期的井架、钻机等大型工业遗存巍然矗立,仿佛仍在轰鸣运转;创业英雄墙浮雕与“开拓者”雕塑气势恢宏,铭刻着几代石油人战风沙、斗酷暑的不朽身影。</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逾七千件,其中34套共155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每一件都凝结着历史的重量与时代的温度。它们不仅是克拉玛依石油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2025年,文博院迎来新一轮提质升级——“走进新时代”展厅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预算达93.36万元;更将投入3550万元实施全面设施提升,涵盖数字化展陈系统建设与珍贵文物修缮保护,让古老记忆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当前,临时展览《天山脊梁——新疆工业的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正在展出,展期持续至2025年10月18日,深情回望边疆工业的红色血脉;同期开展的社教活动《博物馆里的石油小画笔》以亲子绘画形式,让孩子们在色彩中描绘油城故事,传承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交通便利,可乘103路公交车直达博物馆站;专业讲解服务分级提供,基础讲解自120元起,为深度观展增添人文温度。在这座城市的精神殿堂里,每一块岩石、每一幅影像、每一帧光影,都在诉说克拉玛依“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城市灵魂。</p> <p class="ql-block">游记:克拉玛依博物馆——戈壁上的黑色史诗</p><p class="ql-block">标题:《黑金与绿洲的交响》</p><p class="ql-block">一、序章:荒漠中的文明印记</p><p class="ql-block">九月的克拉玛依,天空蓝得近乎透明,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戈壁上。我站在克拉玛依博物馆的仿钻机造型建筑前,金属外墙在烈日下泛着冷冽的光,仿佛一座从大地深处崛起的纪念碑。这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用它最沉默的方式,向我诉说着一段关于热血、荒凉与重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二、时光褶皱:石油工人的史诗</p><p class="ql-block">踏入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一面巨大的浮雕墙,刻画着1955年第一代石油工人人拉肩扛的壮举。讲解员的声音在空旷的展厅里回荡:“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我凝视着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榔头,旁边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工人们围着篝火啃干粮,身后是简陋的帐篷和漫天风沙。玻璃展柜里,一本日记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今天打出了油,像黑金一样喷涌。”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戈壁深处的心跳,那是石油与人类血脉相连的轰鸣。</p><p class="ql-block">三、科技与自然:油城的涅槃</p><p class="ql-block">现代展区用全息投影展现了今天的克拉玛依——绿洲环绕的油田、智能化的采油设备,甚至还有石油衍生出的碳纤维材料。一位戴着安全帽的工程师指着屏幕说:“我们不仅要采油,还要让戈壁长出绿色。”我站在“数字油田”互动屏前,指尖轻点,地下千米的油藏网络如星辰般闪烁。突然,一阵风从远处吹来,带着沙粒的粗粝感,仿佛在提醒我:这片土地的记忆从未褪色。</p><p class="ql-block">四、尾声:黑油山下的沉思</p><p class="ql-block">回望博物馆外,夕阳给“磕头机”(抽油机)镀上金边,像一群永不疲倦的朝圣者。这里不仅是石油的博物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史诗。它告诉我:每一滴石油都是大地的馈赠,而每一座城市,都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