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秋遥祭张爱玲》</p><p class="ql-block">月魄轮回证此身</p><p class="ql-block">海裳开谢两冰轮</p><p class="ql-block">沉珠犹带胭脂色</p><p class="ql-block">卅载霜华刻玉痕</p><p class="ql-block">——李性刚</p><p class="ql-block"> 想起张爱玲,总是想起钻石。因为张爱玲的光芒,是一种钻石的光芒。钻石棱角分明,也最耀眼迷离、最昂贵稀有,也最夺人魂魄。张爱玲无须佩戴钻石,她本身就是一粒钻石……人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她的钻石光芒,而我看到的,是那地层之下的无尽煎熬。——季季</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与赖雅</p> <p class="ql-block">八、忘年之恋</p> <p class="ql-block"> 刚到美国几个月的张爱玲,就感受到了在异国他乡生存的艰难,希望求助于文学类基金会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1956年2月13日,在朋友推荐下,她向公益类的麦道威尔文艺营递交了入会申请,并于3月12日获得批准,到麦道威尔文艺营的文学沙龙专事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麦道威尔文艺营坐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片群山密林中,由包括别墅、工作室、多功能厅、图书馆等40多栋大小各类功能的建筑构成,是一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超凡脱俗般的世外桃源,可谓读书写作的最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麦道威尔文艺营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爱德华·麦道威尔的遗孀玛琳·麦道威尔创建于1907年,其宗旨是免费让有才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一段时间摆脱世俗干扰,在宁静的环境下专门静心从事文艺创作,是一个美国作家的荟萃之地。</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年3月,在到达美国的次年春天,也就是在麦道威尔文艺沙龙里,张爱玲邂逅了美国白人作家甫德南·赖雅,从而迎来了她人生最珍贵、最难得的第二次恋情和婚姻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文艺沙龙里,张爱玲把自己曾经辉煌而悲凉的过去,严严实实地深藏在心底,除了在工作室读书、写作外,基本上不与任何人交往,更不会向他人吐露自己的心迹。可不知为什么,冥冥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人的行为。不知这种力量,可否理解为前世修来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说不清从何时开始,张爱玲喜欢听欢闹声,人越多,声响越吵杂,她内心反而越感到安稳,只有在喧闹声中,才能获得一时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3月的文艺营正春光融融,花香飘溢,叶蕊泛绿,鸟唱虫鸣。</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张爱玲听到大厅里欢笑声,鼓掌声,唏嘘声一阵又一阵热闹鼎沸。她再也耐不住独自在工作室的寂寞,也丢下书和笔来到大厅,见一个年纪较大的白发长者被一群人围在中间。这个人精神瞿烁,声音铿锵,手舞足蹈,很有感染力。十几名作家艺术家正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好莱坞演员们的爱情笑话。</p><p class="ql-block"> 初到美国不久的张爱玲感到新鲜,也不免孤独,便凑上去听这位老者讲故事。他语言华丽风趣,寓意深邃委婉,逻辑严谨无隙,思维慎密有佳,其中一个细节居然也把平素不苟言笑的张爱玲给逗得掩面隐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似有感应一样,讲故事的人偶然转过身来,看了张爱玲一眼。张爱玲像触电一样心中突然一颤,脑子里立即涌出:“他这张脸好像写得很好的小说的第一章,使人很想看下去。”为了阅读这篇“写得很好的小说”的以后章节,张爱玲打听到这个讲故事的老者,竟然是美国著名文学家甫德南·赖雅。这是张爱玲第一次见到赖雅,此前也未曾读到过他的作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交谈几次后,当年与胡兰成那种“相见恨晚”之感再次复活并很快升腾。在文艺营优雅浪漫的环境和轻松愉悦的心态中,未满36岁的张爱玲与早年离异,时年已经65岁的赖雅成了忘年之交。他们交往越来越频繁,感觉越来越欢快;谈文化,聊创作,倾吐人生,讲述阅历,越谈越投缘,关系进展得异常神速,两个月后,已经是难分难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爱玲随后了解到,赖雅1891年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孩童时期就能在各种庆典仪式上即兴赋诗;20岁前已经被认为是文学天才,就显露出耀眼的文学才华。赖雅个性丰富多彩,知识包罗万象,谈吐才气横溢,处事豪放洒脱;他正义无邪,疾恶如仇,对社会底层的人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心,随时替美国的劳工阶层和普通民众着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还与捷克共产党领袖交上了好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爱玲发现,赖雅完全是个共产主义信仰者,而且坚定到不允许旁人说共产主义一句坏话。然而奇怪的是,他却并没有也不愿意加入美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赖雅既有才华又善解人意,既浪漫豪爽,又仁慈和蔼,结过一次婚,有个比张爱玲还要大几岁的女儿,但生性奔放自由,不愿受到任何羁绊。他很早便与女权主义思想极强的前妻解除了婚约,一个人独处自居,逍遥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的收入来源于他的才华,有一分钱,就花一分钱,全没想过以后的日子。一旦获得较高稿酬,便去周游列国,享受生活,等到钱花完了,再写文章再挣钱,如此往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第一次婚姻结束后,赖雅从此只谈情说爱,再也不愿涉入婚姻这个墓穴之门。赖雅请张爱玲到他的工作室参观交流,讨论他手中还只是半成品的电影剧本和一些颇有意思但远没有成型的文学作品。作为礼节,张爱玲也热情地邀请赖雅去她的工作室闲坐聊天,还时常陪他一起漫步于幽径中,湖塘畔,草坪上,柳阴下。身为寡妇,张爱玲时常盛情邀请这位鳏夫到自己的密室幽会,非但没有任何不安全之感,或适当加以设防,更不担心会像国内那样,招惹来诸多是非,被人家背后指戳着说她俩的桃色小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俩还利用空闲,相邀游览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去露营、划船、游泳,参观新罕布什尔遗迹、温尼佩绍基湖、北沙仑神秘山丘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他俩相处的短短时间内,对张爱玲来说,其浓缩的情感饱和度足可以稀释十几年。从她与胡兰成的关系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择偶观就是情有独钟于年长自己很多的男性。因此,年龄对她依旧不构成任何障碍,她打心眼里愿意把自己交给这个虽不富有但颇具仁慈之心,既博学多才,又平易敬人的文化老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她认为,这比拥有金钱更重要,因为他和她都是聪明的,他俩聪明才智的叠加,就是他们未来的财富。于是,这对中美之间的忘年之交所演变成的忘年之恋就此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赖雅离异后的几十年里,也曾结交过不少女友,但终究缘分不到,直到65岁时,这位美丽可爱的东方才女终于闯入他的心海,扑入他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赖雅曾在5月12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去小屋,一同过夜”。张爱玲这位东方女性给了赖雅从未有过的爱的力量。这位与胡兰成曾有过三年断断续续夫妻生活,分手十余年来,一直饱受感情和性欲双重饥渴煎熬,正处于荷尔蒙高分泌期,性欲望高峰年龄段的文化女性,在这位文化老者的温存下,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慰藉和生理满足。</p><p class="ql-block"> 赖雅在文艺沙龙的期限到了,不得不离开。送别的时候,张爱玲把身边仅有的一点钱也给了他。一个多月后,张爱玲也离开了这个文艺营。</p><p class="ql-block"> 1956年7月5日,赖雅接到张爱玲的信,说她已怀了他的孩子。看过来信,赖雅发自内心觉得,对这位贤妻良母型的东方女性,自己有一种道德的责任,于是,他一改过去对婚姻生活的偏激认识,提出向她求婚。但那时已65岁的赖雅却无心、也感觉无力再抚养孩子,于是,复信动员并恳请她把腹胎堕掉。</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阴差阳错哇!张爱玲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对师长的敬重,将赖雅的话视同中国皇帝下的圣旨,可怜的她在躬身领旨之后,便失去了此生唯一一次做母亲的机会。当年的8月18日,也就是他俩相识的半年之后,他们在纽约的一个教堂里正式结为夫妇。</p> <p class="ql-block"> 婚后,这对老夫少妻一直相亲相爱,相扶相助。他们一起看书,各自创作,有空闲,就一起外出旅行,采风,生活过得充实而愉快。可谁知又遭遇好景不长。新婚刚两个月,让张爱玲寄托全部生活希望的赖雅因突发中风险些猝死。然而张爱玲并没有因此抛弃他,而是用她名门闺秀,秉笔写作的双手,担负起了护士兼保姆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有一阵子,连看书和写作也几乎中断,甚至连正常生活的收入来源也开始不能为继了。好在关键时刻,母亲黄素琼于1958年临终前,从英国给她寄来一些值钱的古玩。张爱玲取回后立即选出几件上街变卖,才勉强维持了一段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精神上,赖雅是张爱玲的一个“有力的锚”,虽然力度不是很强,但足以让张爱玲相信,她这只漂泊异国的小船,总可以,至少能稳定泊于港湾浅海,不至于被风浪卷走。诚然,赖雅自己更需要强有力的“锚”,这个“锚”就是张爱玲。否则,他这条颠簸于大海的小船将不知会漂向何方。总之,他俩都别无选择,只能相濡以沫,维持着这个“家”不让其散掉。</p><p class="ql-block"> 刚从病痛中挣扎着起来的赖雅请来好多朋友在酒店为张爱玲举行了38岁生日聚会。酒酣人散后,两人在萧瑟的秋风中,相依着漫步回家。到家后,张爱玲斜靠在赖雅的肩头上,悄声告诉他,这是她平生最快乐的一次生日……可以这样说,赖雅是张爱玲一生中唯一发自内心真正相爱的男人。赖雅给她的爱、理解与关怀,也是张爱玲生命里最珍贵的一笔财富,她异常珍惜,并甘愿为其做出牺牲。</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是中国大陆的困难时期,而生活在美国的张爱玲夫妇却也正好到了贫病交加、最凄切惨淡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化差异,无论是张爱玲原先在国内作品的英译稿或是在美国写出的新作品,都屡屡遭到出版单位的退稿,从而断了她和赖雅这样靠稿费收入作为唯一生活来源的源头。于是,张爱玲觉得,还是应该写点畅销题材,想来想去,想到写写曾经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张学良。为了生计,也为收集素材,她决定去台湾、香港等地采访并写作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对张爱玲一往情深的赖雅,尽管“感觉心也碎了”,但还是帮她整理行李送到机场。可是张爱玲刚到台湾不久,就传来赖雅再次中风昏迷的消息。正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她恨不得立马飞回美国,但因当时连机票钱也还未凑够,况且还要筹一些钱为赖雅作治疗。她只能忍痛割爱,一边去信安慰他,一边奋力赶写剧本,尽量争取赚到些钱后才回去。病情稍有好转的赖雅,频频来信催她回去。张爱玲写信告诉他,3月18日到达。也许是时差使然,也许是这个视她如命而又年逾古稀、风烛残年的病老头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她,他于17日便晕头晕脑地到机场去接了一趟,还为没有接到爱妻而沮丧了一整天。张爱玲回美国不久,赖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大小便失禁,全身只剩下皮包骨头,有时连动弹都没有能力了。她细心照料着,还时常带着垂死的赖雅为生计到处奔波。</p><p class="ql-block"> 1967年,这个给张爱玲带来许多快乐和欢颜的老男人终于耗完了最后的能量,在张爱玲的悉心照料和陪伴守护下,走向了天国。没有能力为他举行葬礼,她只安葬了他的骨灰。那一年,赖雅76岁,张爱玲还只47岁。在和赖雅11年的婚姻生活中,张爱玲虽然得到了一段时间的真爱,但也尝尽了贫病交加,丈夫病体拖累的苦楚。47岁的张爱玲,本来还可以有新的爱情和婚姻,但她却“哀莫大于心死”,“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从此与爱情再无牵涉。 </p><p class="ql-block"> 两次婚姻均为不幸的张爱玲,一生受到三个男人的摧折。第一个是她的父亲,孩童时代的她就由于父亲的原因被家庭的纷扰所摧折;第二个是第一任丈夫胡兰成,那个视爱情为儿戏,视女人为玩偶,毫无道德可言的大汉奸;第三个是第二任丈夫赖雅。赖雅虽是一介好人,但除了带给张爱玲无限的拖累外,基本没有给她任何帮助和慰藉,更谈不上给她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待续,请看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