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践行日记:被客户情绪牵动后,我终于懂了“破心中贼”的真义

梅花

<p class="ql-block">下午的一段小插曲,让我对阳明心学“事上磨”的智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一位客户来提酒,我下意识问了句“怎么不早一点儿来”,客户带着忙乱的语气辩解:“我忙啊,要不忙早来了,况且你这货不也是昨天才到的吗?”话音刚落,一股火气莫名窜了上来,我没忍住和客户起了争执,最后两人都带着情绪收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事后冷静下来才发现,我完全被客户的情绪“牵着走”了——他的辩解本是对自身处境的说明,我却因那句语气里的不耐烦,丢了自己的心境。明明知道这几天下雨,我们把货物妥善保管了许久,更该以平和的态度沟通,可还是没守住内心的清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阳明心学里“心即理”的道理:外界的人和事都是“外事”,真正决定我们反应的,是自己内心的“天理”。客户的情绪不是针对我,我的愤怒也并非源于“他不体谅”,而是我没能在情绪波动的瞬间,用“良知”稳住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试着梳理出一个小方法:再遇到类似情况,先停顿3秒,在心里默念“他的情绪与我无关,我的回应要依良知而行”。比如当时若能先共情“您忙到现在过来确实辛苦”,再和客户确认提酒细节,或许就能避免一场争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冲动,就是我们心中的“贼”。而“致良知”从不是书本上的道理,正是在这样与客户打交道的小事里,在一次次反思、调整中,慢慢把“心贼”磨掉,让内心的清明越来越稳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往后的日子,还要继续带着这份觉察践行,把心学智慧揉进每一次沟通、每一件小事里,才算不辜负这份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