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件儿

中原企创会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武汉站前,抬头望着那巨大的玻璃幕墙,阳光洒在上面,映出流动的光影,仿佛整座建筑都在呼吸。红色的“武汉站”三个字灼灼生辉,像一座现代城门,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人。金属骨架撑起的屋顶如同展翅的巨鸟,带着速度与远方的气息。每次从这里出发,心里总有一种微妙的期待——前方,是归途,也是未知。</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昏暗的灯光下,一排青铜器静默地立在展柜中。那口圆盘似的器皿边缘已斑驳,铜绿如霜,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它们不说话,可你站在那儿,仿佛能听见周代的风穿过庙堂,听见祭祀的钟声在耳畔低鸣。这些器物曾盛过酒、煮过食,也盛过一个时代的礼与信。</p> <p class="ql-block">攀登极限很艰难,</p><p class="ql-block">贵在坚持不一般。</p><p class="ql-block">每个动作高险度,</p><p class="ql-block">避开失误免伤残。</p> <p class="ql-block">拐过一个转角,一匹披甲的陶马赫然立在眼前,身旁是执戈而立的士兵,马鬃飞扬,眼神如炬。我忽然觉得,他不是泥胎,而是随时会踏碎寂静,奔向烽火连天的战场。他的铠甲上还沾着黄土的余温,手中的兵器虽未开锋,却已划开了千年的沉默。这哪里是展品?分明是一段凝固的忠诚,在等一个人读懂。</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排陶瓷器安静地陈列着。那只葫芦瓶最是夺目,釉色流转,纹路如云烟缭绕,像是把整个春秋都烧进了胎骨里。旁边的小碗杯盏虽不起眼,却也各有姿态,仿佛曾围坐过一场雅集,茶香未散,人影依稀。它们不争不抢,却用沉默诉说着日常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多层楼阁模型立在侧厅,深色木料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塔楼高耸,檐角如鸟欲飞,每一道榫卯都藏着匠人的呼吸。它不说话,却让人想起那些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人们如何用双手托起一座座城。站在这模型前,我竟有些恍惚——我们走得越来越快,却似乎忘了如何慢慢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件展品很简单:一只带柄的碗,一个圆盘,一把龙头壶,静静摆在白台上。背景墙上一幅简笔画,寥寥几笔,勾出山水轮廓。没有金碧辉煌,没有繁复陈列,可正是这份简洁,让人心头一静。原来美不必喧哗,只需一处留白,就足以让人驻足良久。</p> <p class="ql-block">忽然看见一节红白相间的萝卜,顶着绿叶,被小心地封在柜中。我忍不住笑了——这也能是展品?可细看,它的纹理清晰,色泽鲜活,像刚从土里拔出来。或许,它不是在展示蔬菜,而是在提醒我们:最平凡的生活里,也藏着最真实的美。</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一穗剥开的玉米,颗粒饱满,金黄如秋阳。木质地板的暗影衬着它,竟生出几分庄重来。我忽然明白,古人把五谷供在庙堂,并非迷信,而是敬畏——对土地的敬畏,对收获的敬畏。这一穗玉米,不只是食物,是大地写给人类的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天色渐暗。城市灯火次第亮起,远处高铁正缓缓驶入武汉站。我回头望了一眼博物馆的轮廓,忽然觉得,我们一路走来,从青铜到高铁,从陶俑到玻璃幕墙,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美的追寻,对生活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嵩县武松川凡台沟金矿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