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洋浦外国语两周了,在这两周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感知到了教学事业的不易,但也收获了很多。</p><p class="ql-block">(一)思维碰撞,显匠心——数学公开课</p><p class="ql-block"> 周二下午,走进李老师的数学公开课课堂,瞬间被一种严谨而活跃的气氛所感染。课题是《函数的奇偶性》,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却变得直观而有趣。</p><p class="ql-block"> 他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入,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手绘制函数图像,观察、比较、归纳,一步步自己“发现”奇偶性的本质特征。李老师幽默的语言、清晰的逻辑链条,以及娴熟的多媒体运用,将数学的思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堂好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法的点燃和逻辑能力的锤炼。</p> <p class="ql-block">(二)反思聚力,明方向——高中部月考总结会</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周,在沉静而理性的氛围中开启。学校召开了高中部月考总结会,这不仅仅是一次成绩分析,更是一次教学的“诊断”与“复盘”。</p><p class="ql-block"> 会上,各级部用详实的数据,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多个维度,对本次月考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各学科的优势与短板,也明确了班级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会议引导我们跳出分数,去关注数据背后的学情:哪些知识点是学生的普遍薄弱环节?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问题?“不以分数论英雄,但借数据寻路径” 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这次会议,为接下来一个月的教学指明了精准施力的方向,让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也充满了前行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三)文韵流淌,润心田——语文公开课</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数学课是理性的山脉,那么周三杨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刘老师的《纪念白求恩》的语文公开课便是感性的清流。</p><p class="ql-block">她不仅带领学生赏析比喻、通感等修辞的精妙,更引导学生潜入文字深处,去触摸作者那颗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宁静的、复杂微妙的心。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从“泻”字的光感,谈到“袅娜”的体态,再联想到自身的情感体验。在这堂课里,我看到了语文的温度,它如何用文字的美,滋养学生敏感的心灵,完成一场与经典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四)切磋琢磨,共成长——语文公开课课评会</p><p class="ql-block">“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周四的语文组课评会,是一场真诚而热烈的教学研讨。我们围绕王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各抒己见。</p><p class="ql-block">同事们既高度肯定了课堂中浓厚的审美氛围和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是否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更充分?对写作背景的交代是否可以更巧妙?在思维的碰撞中,没有批评,只有建设;没有隔阂,只有共情。 这样的评课,如同一面镜子,让授课者和听课者都能照见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真正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研”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五)集思广益,启新篇——语文组集体备课</p><p class="ql-block">一周的尾声,我们以集体备课的方式,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绘制蓝图。本次备课的中心议题是鲁迅先生的《祝福》。</p><p class="ql-block">主备人张老师首先分享了她的教学设计思路,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一核心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随后,大家纷纷贡献智慧:有的建议补充相关的社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有的设计了分角色朗读和情景模拟环节,以加深人物形象的理解;还有的提出了对比阅读的方案,将祥林嫂与其他悲剧女性形象进行关联。一个人的想法是火花,一群人的智慧便是火焰。 在热烈的讨论中,一份凝聚了集体智慧的教学方案逐渐清晰、丰满。</p> <p class="ql-block">回顾这一周,日程表被填得满满当当,但内心却无比充盈。从宏观的年级总结,到微观的课堂瞬间;从个人的精心打磨,到团队的群策群力,我看到了教育工作的立体与多元。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 遇见需要引导的学生,遇见并肩作战的同事,也遇见那个在不断反思与学习中逐渐成长的自己。</p><p class="ql-block">拾取这一周的贝壳,耳边回响的是教育的涛声。带着收获与思考,期待下一周的征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