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11日上午去博物苑散步,因提升改造,园林部分闭館三个月,因而转往文峰公园。文峰公园改造升级数年,于24年重新开园,升级后的文峰公园面貌一新,我用手机拍摄了一些照片,並制作成美篇,后用AI再創作了一下,成为这亇美篇,请朋友们欣赏。</p><p class="ql-block"> 秋日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泛起细碎的金光我站在文峰公园的滨水步道上,目光被那座临水而立的长春楼牢牢吸引,白色的建筑线条流畅,像一只静卧水面的白鹭,又仿佛从湖中生长而出。它倒映在碧波里,随着水纹轻轻晃动,与远处城市的天际线遥相呼应。蓝天无云,绿树环抱,这一刻,现代与自然悄然融合,静谧得让人不忍出声。</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前身是长春园,1986年动工,1989年开放,次年才更名为文峰公园。如今走在这里,已难觅当年的痕迹,唯有“水包园,园包水”的格局依旧。北门的塔影桥遥对文峰塔,西边的三洞石拱桥跨过濠河,东侧与纺织博物馆相望,仿佛一条条时光的引线,把过去与现在轻轻缝合。</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红灰相间的路面像一条温柔的带子,把人引向深处。两旁树木葱茏,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谁不经意打翻了一盘碎金。复古的路灯静静伫立,灯笼未点亮,却已透出几分节日的暖意。长椅空着,等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风拂过耳畔,带着湖水的湿润与草木的清香,心也跟着慢了。</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处回廊,一面壁画悄然浮现。《通州三塔图》铺展在墙上,笔触细腻,古塔、桥梁、庭院错落有致,仿佛将一段尘封的历史轻轻展开。旁边是“记忆之墙”,老照片一张张讲述着南通的旧时光。我驻足片刻,仿佛听见了岁月的低语——那些泛黄的影像里,有我们未曾亲历却依然感同身受的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面浮雕墙静静立于树影之间。古代人物栩栩如生,衣袂飘然,仿佛随时会从石中走出。阳光斜照,光影在浮雕上跳跃,给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温度。这不仅是装饰,更像是一段凝固的讲述,关于科举、关于功名、关于“三元及第”的荣耀。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藏在公园的一角,等你来读。</p> <p class="ql-block">北望,文峰塔静静矗立在河对岸。它建于明万历年间,高39米,六角五层,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而挺拔。塔身红墙灰瓦,宝顶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每层塔门“四隐四现”,错落有致,像在玩一场古老的捉迷藏。蓝天白云下,它倒映在水中,与现代高楼同框,竟毫无违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达成了默契的共处。</p> <p class="ql-block">一叶知秋</p> <p class="ql-block">穿过石洞入园,迎面是一幅高大的石崖浮雕——“青春浮雕”。它由“原始渔猎图”“老少练功图”“少女练功图”三部分组成,人物姿态生动,仿佛在诉说一代代人的奋斗与成长。这是建园初期留下的印记,如今仍被完好保留。站在它面前,我仿佛看见那些年轻的园丁,也曾在这里挥洒汗水,把一片荒地变成今日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湖水碧波荡漾,像一块被风轻轻拂过的蓝绸缎。垂柳依依,枝条轻点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岸边的草地如茵,几座亭台错落其间,飞檐翘角,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远处高楼隐约可见,却不喧宾夺主。这里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水不深,却足够映照天空;树不多,却足以遮阳蔽尘;人不喧,却自有生气流动。</p> <p class="ql-block">回望中湖北侧,长春楼静静伫立。当年公园初建,正是以它命名“长春园”。如今虽更名,但它仍是园中的灵魂。现代风格的建筑通透轻盈,大面积玻璃映着天光树影,仿佛与自然对话。我站在楼前,想起建园之初的那群年轻人,他们或许也曾站在这里,满怀憧憬地望着这片湖水,想着如何种下一棵树、铺一条路、建一座园。</p> <p class="ql-block">听说,公园最初的管理团队,大多是青春年少的青年。几十年过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退休,仅剩几位仍在岗位,也即将告别。他们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绿地,看着它从无到有,从旧到新。如今,公园焕然一亮,而他们也白了头发。我想,真正的风景,不只是湖光塔影,更是这些默默守护它的人。</p> <p class="ql-block">儿童游乐场已全新升级,蓝黄相间的滑梯、海洋主题的“海岛大战”门框、软垫上绘着海星与鱼群,处处洋溢着童趣。旋转木马上火焰状的顶棚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鲸鱼雕塑张着嘴,仿佛要带孩子们游向童话的深处。笑声从远处传来,几个孩子正攀爬、滑行、尖叫着滑下。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游乐区,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小世界。</p> <p class="ql-block">园中仍保留着“綄纱女”和“三羊开泰”两座雕塑。綄纱女溪边𬘫纱,静立水边,姿态优雅,倒影随波轻晃,仿佛下一秒便会低吟浅唱。三只羊依偎在一起,母羊温顺,小羊活泼,阳光洒在它们身上,暖意融融。这些旧日的艺术品,在新景中并未被遗忘,反而因岁月的沉淀,更添几分温情。</p> <p class="ql-block">南侧的小桥流水依旧清幽。石桥简洁,栏杆古朴,桥下荷叶田田,几片浮萍随波轻荡。垂柳拂水,枝条如丝,风过时,轻轻撩拨湖面。秋意已浓,树叶泛黄,但荷塘里仍有秋荷绽放,粉红的花瓣在绿叶间格外醒目,莲蓬低垂,像在诉说一个季节的圆满。</p> <p class="ql-block">河边的美人焦开得正艳,红得热烈,层层叠叠的花瓣像燃烧的火焰。宽大的绿叶衬着红花,脉络清晰,生机勃勃。一只小虫停在花心,微微颤动,为这静谧的秋日添了一丝灵动。我蹲下身,静静看了许久——原来秋天不只是萧瑟,它也有如此浓烈的美。</p> <p class="ql-block">小河塘满载秋色,水面平静,倒映着斑斓的树影。远处的游乐设施色彩明快,与这静谧的水景形成有趣的对比。一边是童年的欢腾,一边是秋日的沉静,它们在这片园中并存,互不打扰,却又彼此成全。</p> <p class="ql-block">2024年的改造,带来了“两环四区”的新布局:滨水步道环、健身步道环,加上文化博览区、休闲娱乐区、生态景观区和儿童活动区。功能更全,动线更畅,但最难得的是,它没有失去原有的诗意。新与旧,在这里找到了平衡。</p> <p class="ql-block">隔湖远眺长春楼,它的轮廓在水光中微微起伏,弧形屋顶如帆似翼,竟真有几分悉尼歌剧院的神韵。可它又全然是东方的——简洁、含蓄、与自然共生。它不争不抢,却自成风景。</p> <p class="ql-block">契城阁依旧挺立,中日友好碑静默如初,双吉亭飞檐轻扬。这些承载着特殊记忆的建筑,被完好保留。它们不只是景观,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提醒我们:园林之美,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人文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这一园秋色,一人独享太可惜,愿与你共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