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秋,走进颐和园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谐趣园,就仿佛在品</span>一首被水面轻轻托起的静谧诗篇。这里夏日的浓绿未及褪尽,却已被秋风点染上些许姜黄与赭红。知鱼桥下的莲荷低垂,留几茎风骨在水面作画。廊榭亭台的飞檐倒影,在微凉的碧波里漾开,更显清瘦疏朗。</p> <p class="ql-block">踱步画廊间,发现谐趣园的静,是建筑、山石、水波的静。而游人拍摄、移动,甚至衣袂的轻拂,又展现了一种优雅的“动”。这“动”非但没有破坏宁静,反而以动衬静,如同古琴曲中的一个滑音,更凸显出氛围的深邃幽静,增添了一份“鸟鸣山更幽”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本就是一曲浓缩的秀美山水,追求“移天缩地”的画意。当古装人物立于知鱼桥、隐于曲廊、临水照影时,他们便不再是游客,而是点景人物,是这幅立体水墨画中不可或缺的“活”的笔触,瞬间激活了人们追求的“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坐在亭子里观荷叶、莲蓬的静美与变化,再抬头望去,恍忽间那些着汉服、旗袍的身影,仿佛是从历史册页中走出的碎片。他们与现代游人交错而行的画面,瞬间揉皱了时间的刻度,让乾隆时期作为“惠山园”的旧梦、慈禧太后在此听戏的喧闹,与当下的静谧产生了重叠。于是,在我眼中谐趣园不再像凝固的博物馆,反而成了一个可以穿梭的时空剧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