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非洲行,有幸到非洲少数民族的红泥人(辛巴族人)和布须曼人的居住地方参观,二者都因为:<b>人口规模小、文化独特性强、与主流社会存在差异,</b>而定义为少数民族,而红泥人以游牧文化的<b>“活样本”</b>著称<b>,</b>布须曼人则是非洲大陆最古老原住民文化的<b>“活化石”,</b>他们分别代表了非洲少数民族的两种典型类型,红泥人:代表“游牧文化遗存型”的少数民族,布须曼人:代表“原住民型”的少数民族,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外貌特征、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红泥人(辛巴族)总人口仅1.5-2 万人,只是全国人口占比的1%,是典型的“小众族群“,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西北部与安哥拉交界的偏远地区,至今仍保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他们最早是游牧民族,靠放牧牛羊为生。由于<b>“红泥装扮”</b> 极具视觉冲击力,知名度高,是纳米比亚旅游业的核心<b>“文化名片”</b> 来到红泥人的居住地,那简易的茅草顶小门,四周拉有铁丝网防止野兽来访,看似有些兵营的感觉,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与部落文明的融通表现,部落内部居住地还保留着辛巴族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着自身独特的生活节奏与文化脉络。 红泥人村,进村的草棚小门,颇具特色的形式竖立在村口,意欲:从这里,将踏入古老而独特的新领地,为外来者提供一个初步接触的<b>”入口“</b>,开启对辛巴族文化的体验之旅,进入与红泥人近距离接触的友谊门。 三个前来迎接的红泥人孩子,眼睛里充满好奇的目光,质朴小脸蛋上保留着纯真的模样,门框上RECEPTION指示牌,提示参观者进入村庄需要到<b>“接待处”</b>办理相关手续,简单的指示牌出现,还是让人感受到现代交流语言方式,已经无孔不入渗透到各个领域。 红泥人的孩子,赤脚在干燥碎石的土地上,带着满满的喜悦奔跑出来迎接,孩子的欢快模样,传递出红泥人对来客的热情,也让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族群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那种纯粹又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仿佛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们文化和生活的距离,对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充满好奇与期待。 前面一篇开阔地上,周围树木稀疏,建有不少红泥人特色的尖顶土屋,辛巴族的祖先于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至今有几百年了,他们以放牧为生,19世纪,辛巴族遭受到南方族群的袭击和掠夺,他们被迫退到更偏僻的丛林和荒漠地带,自然环境恶劣,与外界隔绝。<br> 目前,他们依然以游牧为主,靠牲畜和少量种植维系生计,男人以放牧为生,女人则负责采集、建造房屋和抚养后代,部落维持母系社会结构,女性掌管家族事务,崇拜祖先与火种。 由于男性死亡率高,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传统上实行一夫多妻制,三头牛(一公两母)可换娶妻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根。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专家预言不久的未来,辛巴文化可能会慢慢消失,当前一幕更显弥足珍贵。 辛巴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内面积一般有三四平方米,为防止房屋坍塌,屋内大都会竖起比较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房檐房门低矮,仅能弯腰进入,屋内没有床、桌子、椅子等家具,地上一张牛皮,是他们的床、饭桌和生息的地方,还有瓦罐、木瓢等一些简陋的日常生活用品。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喜欢把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被称为 <b>“红泥人”</b>,这种红泥由赭石粉混合牛油、羊脂制成,既是防晒霜、驱虫剂,也是身份象征。此外,辛巴女子踝部以上膝盖以下通常会佩戴十数道金属饰圈作为装饰。 辛巴族实行一夫多妻制,通常只要男方有足够多的牛,就可以娶足够多的妻子,一般要求一头公牛两头母牛换一个老婆,男方家要给女方以牛作为聘礼,且牛一定要高大威猛、黑色,牛尾长度以接触到地面最为“强壮”。 辛巴族的人口现状不容乐观,曾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强大族群,但如今人数已不足两万,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大约为 1:11,男性平均寿命较短,十八岁就算长寿了,族群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状态,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和年轻一代来支撑辛巴族群的发展。 红泥人的小孩好奇地望着,眼神中流露出天真无邪的好奇与对外部世界的懵懂向往。他们身处相对原始的生活环境,对外来者和新鲜事物充满探究欲,那澄澈的目光里,既有孩童特有的纯真烂漫,也有着对未知的小小疑惑,仿佛在无声地询问 “你是谁呀,你从哪里来”,满是未经雕琢的质朴与对周遭一切的新奇感。 红泥人的儿童发型是区分性别和所属家族的重要标志。女孩子的头发从后往前梳,在额前形成牛角一般的发辫,发辫的数量能代表她们来自不同的家族 ;男孩子的头发则从前往后梳,有的男孩也会剃光头。 辛巴族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男孩子主要跟随长辈学习放牧牛羊,识别不同的地形、天气对放牧的影响,保护牲畜免受野兽侵袭等;女孩子则跟着母亲学习采集草药,制作红泥,照顾弟妹,操持家务,传统手工艺,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基于辛巴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注重实践和经验的传承。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红泥人开始巧妙利用现代生活中的废旧物资来改善生活,将一些衣物拆解、拼接,制作成适合自己穿着的服饰,将废旧编织袋拆解成线绳,利用废旧物资,一方面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生活的主动改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外来新鲜事物的接纳与融合。 红泥人正以传统方式“蒸洗”衣物。辛巴族保留着诸多古老的生活智慧,利用烟雾去除衣物异味便是其一,烟雾不仅能借助草木等燃烧产生的气味中和衣物上的味道,每一缕烟雾,都是他们与这片土地、与自身文化紧密联结的见证,见证红泥人在岁月里沉淀下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密码。 如今,在红泥人村简易取水设施,代表着巨大的改变,自来水的出现,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这片古老土地的生活,见证着红泥人生活的变迁,这是红泥人村落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一个缩影。是红泥人村落走向新未来的希望之泉,为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村落中的围栏是红泥人饲养的牛、羊,他们以放牧为生,依赖牲畜提供奶、肉、皮毛,以及少量种植的玉米、高粱等食物,生活相对稳定。 寻访结束前,红泥部落的女人们聚到了空地上,没有乐器,只听领头的人发出一段低吟,像在与天地和祖先对话。随即,舞蹈开始了。她们踩着简单却有力的节拍,手臂舒展又摆动,每一个舞步,都踏着祖辈流传下来的韵律,诉说着红泥人在这片干旱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演唱着幸福、快乐的乐章, 红泥人的生活,或许在现代文明视角下显得简单甚至贫瘠,但那份质朴、坚韧与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却像那抹红泥,在记忆里留下了鲜明且温暖的印记,最后大家凑了一些小费也算是我们欣赏独特舞蹈的门票吧。 眼前这棵枯树,枝桠扭曲如老者的指节,指向湛蓝得没有一丝云翳的天空,周围是稀疏且带着旱季枯黄的草木,这便是红泥人、布须曼人世代依存的土地,粗粝,却也养育出别样的文明。 布须曼人(桑人)总人口约10万人,分布于7个国家,主要聚居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等国中,纳米比亚境内仅3万人,占全国人口约1.5%,且分散在偏远地区,与外界交流比较少。 布须曼人是南部非洲的原住民,已有2万年历史,非洲大陆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是现代人类最早的祖先族群之一,皮肤呈黄褐色,头发多为卷曲短发,面部特征更显纤细,眼窝较深,体型矮小,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约1.5米,女性约1.4 米,传统上仅用兽皮或植物纤维遮挡身体关键部位,没有太多的装饰。 布须曼人同样遭遇到殖民者的挤压,传统领地被剥夺、文化被边缘化等,他们没有固定住所,时常迁移,通常会在原野的空地上,建造半圆形的窝棚作为住宅,窝棚低矮简陋,里面空间狭小,没有多少生活用品。 布须曼人以捕猎小型动物如羚羊、野兔等、采集野果、昆虫为生,完全依赖自然环境,随季节迁移寻找生存物资,是典型的<b>“生态型”</b> 生活模式,他们正是这片土地最忠实的守护者,以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所需,与万物和谐共生。看着他们吃西瓜有滋有味的样子,像是融入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 在非洲那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大地上,布须曼人凭借着与自然长久相处的智慧,掌握了独特的疾病处理方法。当遭遇闹肚子这类常见病症时,他们会运用自己识别草药的非凡本事,为族人解除病痛 他们熟知每一种草药的特性,依据草药叶片独特形状,散发着微微气味,确定草药,采摘回草药后,洗净,捣碎,将汁液喂给病人并悉心照料,体现了布须曼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深刻认知,展现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的生存能力和独特的医疗智慧,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获取治愈疾病的力量,让生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以延续。 眼前这位布须曼人,正用草叶液洗手,再用清水冲洗,达到去污洗手的目的,这种汁液就成了他们天然的<b>“洗手液”</b>。草叶液完全是天然的,不含有害化学成分,对皮肤十分温和,小小的草叶液,是布须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也是他们在漫长岁月里积累的生存智慧的体现。 两位布须曼人身着传统的兽皮服饰,在阳光下,古铜色的肌肤闪烁着光泽,正在使用工具进行器物的加工,手中的工具虽看似简陋,却是他们与自然博弈的得力帮手,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完成狩猎、采集等重要的生存活动,这不仅是对自身生存的保障,更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体现,传承着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传统 。 在充满原始气息的土地上,布须曼人正专注地进行着钻木取火的仪式。他们的双手粗糙而有力,紧紧握住木棍,在另一块木头上快速地旋转、摩擦。阳光洒在他们的皮肤上,映出古铜色的光泽,也照亮了他们眼中那份对祖辈生活方式的坚守与传承。 他们的动作娴熟而默契,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演练。当木炭逐渐增多,一丝青烟袅袅升起时,布须曼人的脸上露出了不易察觉的欣喜,这不仅仅是取到了火,更是对自身文化的一次确认,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依然坚定地守护着属于自己族群的根与魂。 钻木取火,这一古老的技艺,是布须曼人数千年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技能。在没有现代火源的荒野中,它意味着温暖、熟食,更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每一次木棍的转动,都像是在与祖辈的智慧对话,感受着他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如何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与自然博弈,获取生存的火种。 钻木取火的过程,缓慢却充满力量,它见证了布须曼人与这片土地、与自身文化的深厚联结。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世界里,他们用这种最传统的方式,诉说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祖辈的缅怀,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在时光洪流中,始终未曾改变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坚守。 广袤的黄土地上,蓝天白云之下,布须曼人跳起了他们独特的舞蹈,虽衣着简朴,仅以兽皮蔽体,但这丝毫掩盖不了舞蹈中散发的生命力,跳跃、旋转,他们的双脚有力地踏在土地上,那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表达,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他们对生活最真切的态度,与哺育他们的大地建立起最紧密的联系。 干燥的风拂过枯黄的草地,几位布须曼人围聚一处,展开了一场传递野果的游戏,伴随着口中哼唱的古老歌谣,节奏虽简单却充满韵律,野果在他们之间快速传递,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这传递的不仅仅是野果,更是布须曼人之间的情谊,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分享。同样,我们一起凑了一些小费给他们,也算是大家观看独特游戏的门票吧。 探寻非洲大地的独特脉搏:红泥人与布须曼人,一个是游牧文化的遗留者,在现代与传统的边缘坚守着曾经的生活方式;一个是古老的原住民族,在与自然的亲密对话中延续着千年的传统。揭开这神秘面纱的一角,我们看到了红泥人与布须曼人在历史长河中各自独特的轨迹,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是非洲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去尊重、去保护、去深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