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非洲行,有幸到非洲少数民族的红泥人(辛巴族人)和布须曼人的居住地方参观,二者都因为:<b>人口规模小、文化独特性强、与主流社会存在差异,</b>而定义为少数民族,而红泥人以游牧文化的<b>“活样本”</b>著称<b>,</b>布须曼人则是非洲大陆最古老原住民文化的<b>“活化石”,</b>他们分别代表了非洲少数民族的两种典型类型,红泥人:代表“游牧文化遗存型”的少数民族,布须曼人:代表“原住民型”的少数民族,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外貌特征、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红泥人(辛巴族)总人口仅1.5-2 万人,而纳米比亚的辛巴族只是全国人口占比的1%,是典型的“小众族群“,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西北部与安哥拉交界的偏远地区。 红泥人的居住地,那简易的茅草顶小门,四周拉有铁丝网防止野兽来访,看似有些兵营的感觉,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与部落文明的融通表现,部落内部居住地还保留着辛巴族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着自身独特的生活节奏与文化脉络。 红泥人村,进村的草棚小门,颇具特色的形式竖立在村口,意欲:从这里,将踏入古老而独特的新领地。为外来者提供一个初步接触的<b>”入口“</b>,开启对辛巴族文化的体验之旅,进入与红泥人近距离接触的友谊门。 三个前来迎接的红泥人孩子,眼睛里充满好奇的目光,质朴小脸蛋保留着纯真的模样,门框上RECEPTION指示牌,提示参观者进入村庄需要到<b>“接待处”</b>办理相关手续,简单的指示牌出现,还是让人感受到现代交流语言方式,已经无孔不入渗透到各个领域。 红泥人的孩子,赤脚在干燥碎石的土地上,带着满满的喜悦奔跑出来迎接,孩子的欢快模样,传递出红泥人对来客的热情,也让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族群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那种纯粹又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仿佛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们文化和生活的距离,对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充满好奇与期待。 前面一篇开阔地上,周围树木稀疏,建有红泥人特色的尖顶土屋,辛巴族的祖先于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至今有500年了,他们是游牧民族,靠放牧牛羊为生,19世纪,辛巴族遭受到南方族群的袭击和掠夺,他们被迫退到更偏僻的丛林和荒漠地带,人口锐减,与外界隔绝。<br> 目前,他们依然以游牧为主,靠牲畜和少量种植维系生计。男人以放牧为生,女人则负责采集、建造房屋和抚养后代,部落维持母系社会结构,女性掌管家族事务,崇拜祖先与火种。由于男性死亡率高,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传统上实行一夫多妻制,三头牛(一公两母)可换娶妻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根。 辛巴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内面积一般有三四平方米,为防止房屋坍塌,屋内大都会竖起比较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房檐房门低矮,仅能弯腰进入,屋内没有床、桌子、椅子等家具,地上一张牛皮,是他们的床、饭桌和生息的地方,还有瓦罐、木瓢等一些简陋的日常生活用品。 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喜欢把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被称为 <b>“红泥人”</b>,这种红泥由赭石粉混合牛油、羊脂制成,既是防晒霜、驱虫剂,也是身份象征。此外,辛巴女子踝部以上膝盖以下通常会佩戴十数道金属饰圈作为装饰。 辛巴族实行一夫多妻制,通常只要男方有足够多的牛,就可以娶足够多的妻子,一般要求一头公牛两头母牛换一个老婆,男方家要给女方以牛作为聘礼,且牛一定要高大威猛、黑色,牛尾长度以接触到地面最为“强壮”。 辛巴族的人口现状不容乐观,曾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强大族群,但如今人数已不足两万,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大约为 1:11,男性平均寿命较短,十八岁就算长寿了,族群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状态,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和年轻一代来支撑辛巴族群的发展。 红泥人的小孩好奇地望着,眼神中流露出天真无邪的好奇与对外部世界的懵懂向往。他们身处相对原始的生活环境,对外来者和新鲜事物充满探究欲,那澄澈的目光里,既有孩童特有的纯真烂漫,也有着对未知的小小疑惑,仿佛在无声地询问 “你是谁呀,你从哪里来”,满是未经雕琢的质朴与对周遭一切的新奇感。 辛巴族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照顾弟妹等 辛巴族男孩子的头发从前往后梳,女孩子的头发则从后往前梳,在额前形成牛角一般的发辫,发辫的数量还能代表她们来自不同的家族。 红泥人正以传统方式“蒸洗”衣物。辛巴族保留着诸多古老的生活智慧,利用烟雾去除衣物异味便是其一,烟雾不仅能借助草木等燃烧产生的气味中和衣物上的味道,每一缕烟雾,都是他们与这片土地、与自身文化紧密联结的见证,见证红泥人在岁月里沉淀下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密码。 如今,在红泥人村简易取水设施,代表着巨大的改变,自来水的出现,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这片古老土地的生活,见证着红泥人生活的变迁,这是红泥人村落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一个缩影。是红泥人村落走向新未来的希望之泉,为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村落中的围栏是红泥人饲养的牛、羊,他们以放牧为生,依赖牲畜提供奶、肉、皮毛,以及少量种植的玉米、高粱等食物,生活相对稳定。 临走前,红泥部落的女人们聚到了空地上。没有乐器,只听领头的人发出一段低吟,像在与天地和祖先对话。随即,舞蹈开始了。她们踩着简单却有力的节拍,手臂舒展又摆动,红泥覆盖的身躯在红土地上书写着幸福、快乐的篇章。 在她们的眼神中,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情,动作里有对生活的坚韧,也有对族群传承的执着。那不是为了表演,更像是一场与自身、与族群、与这片土地的精神联结,每一个舞步,都踏着祖辈流传下来的韵律,诉说着红泥人在这片干旱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留下一点小费也算是我们欣赏舞蹈的门票吧。 布须曼人(桑人)总人口约10 万人,分布于 7 个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国(如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中,占比均不足2%(纳米比亚境内仅3万人,占全国人口约1.5%),且分散在偏远地区,人口集中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