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晋祠

微信用户谷闻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 <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4年12月,晋祠天龙山景区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侍女像是北宋元祐年间(约1082年)创作的彩塑群像,现存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内。圣母邑姜坐像高2.28米,头戴凤冠身着蟒袍,居中端坐尽显威仪,两侧环立42尊侍女与宦官像。该殿原为祭祀西周晋国诸侯姬虞的祠堂,现存建筑为北宋天圣年间遗构,后转为供奉晋水水神邑姜。</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为中国神话人物,主祀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其身份存在周武王妻邑姜与宋仁宗养母刘娥两种说法,宋金元时期曾作为水母供奉。</p> <p class="ql-block">晋祠水镜台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入口处的明清戏台,始建于明代,清代补建前台,融合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是现存规模较大的古戏台之一,兼具建筑艺术与文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铜殿。影视剧《西游》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晋祠献殿位于太原市晋祠对越坊西侧,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供奉圣母邑姜祭品的享堂,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该殿是我国现存唯一兼具殿阁功能与亭式外观的古建筑,融合金代形制与明代修缮特征,梁思成曾评价其梁架“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p> <p class="ql-block">影视剧《西游》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晋祠周柏是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内的周代侧柏组合,包含齐年柏(卧龙柏)与长龄柏两株古树,估测树龄约3000年[3][4]。其中齐年柏位于圣母殿苗裔堂前北侧,树高18米,树围5.6米,向南倾斜呈卧龙形态,由撑天柏支撑;长龄柏与之并立相伴,二者树身粗大皲裂如鳞甲,枝叶披覆于圣母殿顶。</p> <p class="ql-block">周柏简介。</p> <p class="ql-block">两株古柏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晋祠三绝”。宋代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题咏,清代傅山留有“晋源之柏第一章”墨迹。作为晋祠现存最古老的活体文物,两株周柏共同见证太原三千年的历史变迁,既是晋阳沧桑的权威见证者,也是晋祠文化发展的历史检阅者,现为游客合影热点。</p> <p class="ql-block">晋阳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福隆四海,润泽万民。</p> <p class="ql-block">侍女殿之侍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演员的复杂情感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晋祠之中,景清门傲立中轴线,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此门为元代遗构,坐西朝东,单檐歇山顶之势,庄重而典雅。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梁架结构简洁稳固,斗拱古朴大方,尽显元代建筑典型风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博物馆。晋文公姬重耳(前697年或前671年-前628年[122]),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p> <p class="ql-block">当地市民经常光顾晋祠,恰逢周末,人潮涌动,熙来攘往。</p> <p class="ql-block">相濡以沫,结伴而行。晋祠之行,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0日游览太原——晋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