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赋有感

金永

<p class="ql-block">  “悲秋”是诸多人生况味中一个特殊的情感模式和心理现象,面对秋天草木凋零、万物萧瑟的景象,人会感到凄凉、悲伤、惆怅。文人墨客或因季节变迁、或因自身遭遇会把因此而产生的感伤诉诸于文字。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北宋时期的两篇“秋之作”经典——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我沉浸于这两篇赋文之中,犹如穿越时空,与两位文学巨匠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生命无常的态度以及蕴含其中的师生情谊,都让我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秋声赋》创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此时欧阳修已年届五十三岁,身居高位,官至枢密副使,这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职位,大概就是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吧。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此时风华正茂,名动京师。这一年因母亲病故,回乡守丧期满,与父亲和弟弟刚刚重返汴京。</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秋夜。此时苏轼四十五岁,距离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不满三年,险些丧命。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毫无实权的闲职,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大队副队长。这一年他的老师欧阳修已经病逝十年之久。欧阳修于熙宁五年(1072年)病逝,享年66岁。</p><p class="ql-block"> 这两篇文章都创作于他们的中晚年时期,两个人的仕途都经历了坎坷和波折。此时欧阳修仕途显达,却深感人生暮年的苍凉和生命的脆弱。他早年因支持范仲淹改革屡遭贬谪,中年后又饱受疾病困扰(眼疾和糖尿病),作为文坛领袖他既关注现实、诊断社会、引领时代,又有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正处于社会与个人的双重焦虑之中。</p><p class="ql-block"> 此时,苏轼已在黄州谪居两年多,正处于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政治打击和生命危机。初到黄州时,他内心充满了惊惧、苦闷、孤独和迷茫。他曾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情绪极为消沉。时间抚平了最初的尖锐痛苦,这一年,他开始深入反思人生,与自我和世界和解。</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秋声赋》笔端透露着对生命易逝的叹惋。赋中以“秋声”为引,极写秋风萧瑟、草木凋零,隐喻人生衰老不可抗拒:“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欧阳修意识到,人虽为万物之灵,却因情感与劳碌更易耗损生命,甚至不如草木“无情”而自然生死。</p><p class="ql-block"> 《秋声赋》行文传递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欧阳修以“阴阳五行”解释秋声:“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将自然现象与宇宙规律相联,暗示人的生命亦受制于天地法则。这种理性观照并非消极认命,而是以道家“顺应自然”与儒家“知命”态度达致精神平衡。</p><p class="ql-block"> 《秋声赋》主旨寄寓着悲悯与豁达的交织,赋末“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细节,暗喻世人对此类生命课题的漠然,而欧阳修独醒而思,透露出智者的孤独。但他并未沉溺悲伤,而是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澄明之境收尾,体现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豁达。</p><p class="ql-block"> 《赤壁赋》远不止是一篇山水游记,它完整地记录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哲学辩论,展现了苏轼从苦闷走向超脱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对生命短暂与渺小的深切体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浩瀚的天地、长江相比,人的生命如同蜉蝣般短暂,粟米般渺小。这是一种典型的“宇宙意识”下的生命焦虑,是天才人物在遭遇挫折后对存在意义的深刻叩问。</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走向旷达与超脱的智慧解脱。对待人生的无常问题最理性最豁达的应该是苏轼了。苏轼与客人展开了一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对话。而苏轼则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来劝慰客人,苏轼是透过自然界的盈虚增减、变与不变的自然规律来认识宇宙的存在的,若就变的角度看,永恒的天地也是短促的;反之,若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短促的人生也是永恒的。人生的有限与宇宙的永恒就在这哲学的思辩中达到了和解。所以,苏轼能从人生无常的忧患中解脱出来,以乐观的、旷达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执著人生。他在逆境中学会了自我调节,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从而能够以一种超脱的视角看待生命的无常。</p><p class="ql-block">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就如同欧阳修和苏轼在仕途上的不顺。当我们面对生命的无常时,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应对呢?是像欧阳修那样感慨万千,还是像苏轼那样豁达乐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在面对挫折时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我们可以从欧阳修和苏轼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妨先像欧阳修一样,正视自己的情绪,把内心的苦闷抒发出来。但同时,我们也要像苏轼那样,学会调整心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除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秋声赋》和《赤壁赋》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师生情谊。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惊叹不已,他曾对同僚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此后,欧阳修不遗余力地在朝野间称赞、推荐苏轼,使他迅速名满天下。没有欧阳修的慧眼和提携,苏轼的成名之路或许不会如此顺畅。欧阳修此举,不仅发现了一位天才,更为北宋文坛选定了一位合格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欧阳修与苏东坡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师生情谊的典范。 欧阳修以其宽阔的胸襟,毫无保留地奖掖后进,成就了苏轼。苏轼则以其旷世的才华,超越了老师的成就,并完美地继承和光大了老师的文学事业与精神遗产。他们共同塑造了北宋文坛的黄金时代,其文章、诗词以及人格魅力,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后人。谈欧阳修,必提苏东坡;谈苏东坡,也必溯及其恩师欧阳修。他们是中国文化星空中最璀璨的双子星。</p><p class="ql-block"> 《秋声赋》和《赤壁赋》这两篇经典之作,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启示录。它们让我们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师生情谊的珍贵。北宋时期,政治上风云变幻,党争不断。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士大夫,在那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是士大夫忠于君王的职分,同时他们也分担谏诤的后果。我不知道他们二人在贬谪的日子里是否有诗札来往,以道义相鼓励,以忠信相呼应。假使这样,世俗上的失意将不再叠加孤独和耻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