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月七日一早,在花园乡早餐后回行至东至县城上高速。驱车160多公里,大约上午十点多到达黟县的碧山村。</p> <p class="ql-block"> 八年前我和教授曾经来过碧山村,当时入住的是位于村口的碧云古村客栈。客栈干净整洁,进出方便,推窗可见大片的稻田,因此依然选择入住古村客栈。</p> <p class="ql-block"> 稍事安顿后,教授在住处休息,我和新民去看看村外的一座名为云门塔的古塔。村外路两边是大片稻田,山清水秀,处处一派悠然恬静的乡村田野风光。</p><p class="ql-block"> 从村口前去古塔的路边,只见大片稻田茂密葱翠,熏风拂过,碧波荡漾。稻浪尽头,一座六层古塔兀自独立。 斑驳的塔身镌刻着岁月痕迹,飞檐翘角,铃儿叮当,好一派古色古香的田园风光。新民掏出手机,时而凑近塔身拍砖纹,时而退到田埂拍全景,换着角度捕捉这份古雅与田园交织的美。</p> <p class="ql-block"> 云门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得名源于塔旁原有的“云门书屋”,是碧山村的文化地标,也是研究徽州古建筑和宗族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云门塔与释门佛塔不同,它是为了祈求文运昌盛而建的文峰塔,塔和书屋当年曾是村中文人活动的场所,可见古村当时文风之昌盛。</p><p class="ql-block"> 走到古塔的背后,往前看去塔下竟是一片绚烂的花海,开满百日菊和格桑花。格桑花茎秆细弱却挺得笔直、五瓣薄如蝉翼,百日菊遍地盛放、风过时送来阵阵花香。站在花田中央向塔望去,似乎身在古典园林中,又是一番赏心悦目的迷人景致。</p> <p class="ql-block"> 折返云门塔下,驻足仰望古塔,忽然生出几分感悟,砖石垒成的白塔似乎是稻浪花海中的一叶白帆,载着千百年来碧山人对文运的期盼,驶往文明传承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人进村游览,时间充裕,我们可以仔细地看看碧山村各处的村貌。</p><p class="ql-block"> 碧山村建村时间可追溯到东晋隆和元年(公元362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碧山村在皖南知名古村中,恐怕只能算是个小众景点,但村中的碧山书局却名声在外,被央视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书店”。</p><p class="ql-block"> 碧山书局原本是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2014年被南京先锋书店策划改造为第一家乡村书店。祭奠祖先的祠堂成了开放的文化区域,给这个小村子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碧山书局离入住的客栈不到百米距离,进入书局仿佛穿越了时空,徽派古宅、 四方天井, 空气中漂来淡淡的书卷气和油墨芬芳。一楼大堂靠墙一排排落地书架和堂中很大的书桌上,摆满了历史文化、乡村建设、文学传记、风土人情等各类书籍,墙上挂着世界文学巨匠的照片,给人一种复古书房的感觉。正值旅游旺季,看书的人不少,更多的还是打卡拍照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沿书局靠墙一侧狭窄的楼梯而上可达书局的二楼,这里是开放阅读区,你可以点杯咖啡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书, 沉浸在难得的宁静与惬意中。累了便可推开窗,看看远处的田园与白墙黑瓦,享受这份文艺山村独有的惬意。这里是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处处透露出古朴典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碧山书局奇妙之处是让古祠堂成了村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厅堂,既引来了游客带动当地产业,又让“耕读传家”的徽州文化有了传承的载体,这应该就是它能从皖南古村走向全国视野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出了书局,走在古村幽深的巷陌里,两边都是古朴雅致的古民居。汪勃纪念馆矗立在巷口,这位南宋碧山人(1088~1171年),当年任湖州知州时以廉俭闻名,被百姓称作“贤哲太守”,晚年归乡后便长居碧山。千百年来,汪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而逐步成为徽州的名村望族。</p> <p class="ql-block"> 顺着巷口向右走去便是“碧山工销社”,这里原来就是碧山供销社, 也是村祠堂尚义堂的遗址。走进工销社里,堂前挂着彩色丝巾和花布袋,柜台里摆满炊具餐具,瓷器茶具。旧供销社的格局还在,商品却早已换了模样,既藏着怀旧的温度,又透着时代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 村中几家酒店、咖啡馆都有着十分有趣的名字,比如猪栏酒吧、牛圈咖啡馆、狗窝酒吧等等。听说这些酒吧、咖啡馆的建筑由原来的猪栏、牛圈改建而成,仔细看看还真是如此。看着这些奇异古怪的名字,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地笑出来,也会吸引你不由自主走进去,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 村中各处的酒吧、饮料店、土特产店外观设计都别有特色,不仅充满文化气息而且和村中的古建筑十分协调,我想这大概是村民们自古以来就有承习文化的传统。在村中我们也不时地看见墙上、路边附属物上绘有田园风光的绘画或写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词语,显示着碧山村与众不同的情调,难怪《国家地理》称其为最文艺的古村。</p> <p class="ql-block"> 今天气温比昨天低不少而且天阴,我们三人比较轻松地游览这个具有特殊风格的古村。新民是第一次来碧山,教授和我不时地指着村中各处的场景,告诉新民八年来古村的变化。穿插在这些纵橫曲折的小巷里, 村里除了为数不多民宿、餐馆、酒吧外,大多还是百姓居住的民宅。老人们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唠着家常,孩子们在小路上嬉笑玩耍,远处田野也有村民在辛勤地劳作。碧山村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闹,也没有同质化的景区痕迹,随处可见寻常百姓的烟火气,让人顿生几分亲切,几分爱慕。</p> <p class="ql-block"> 回到村口,一户人家院墙爬满了凌霄花,橙红色的花朵如小喇叭般,一朵朵、一簇簇,在绿叶衬托下,热烈奔放。院墙古朴,与凌霄花的烂漫相映成趣,微风拂过,花枝轻摇,仿佛在诉说着乡村里独有的生机与诗意,给这农家小院增添了不少灵动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爬满凌霄花的白墙中央,题写着李白《山中问答》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且不论李白的这首诗是否写于碧山村、也不论诗中的碧山是青山还是“碧山村”,但诗中描述的恰是碧山村给人的直观感受。那种栖居于此的闲适、笑而不答的自在,正是每个探访碧山村人心里最真切的感触,也是我重返碧山、追慕这份从容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朋友,如果你在喧嚣的城中待久了,不妨像我们一样,来碧山村感受一下这个小山村的乡村文化气息和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晚上,三人商量明天前往位于黟县北部深山中且没有游人的宏潭乡,看看深山中的风景和寂寞的古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