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南府署的历史变迁

夷水古风(贺孝贵)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施南府,在今恩施市老城区六角亭建施南府署,即知府衙门。署衙坐北朝南,由头门、仪门、宅门、大堂、二堂、内署、班房、官厅、牍祠、书房、花厅等组成,另在署西侧建经历署与监狱,占地20余亩,共有大小房屋30多栋,空斗砖墙,木架结构,青灰瓦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蔚为大观。前门临街,街道称府前街,后在署左侧建鼓楼后,改称鼓楼街(今公园街)。后门也临街,街道称府后街,简称后街(解放后改称和平街)。<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施南府城与府署位置图 <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清亡,民国初年施南地区被拥护孙中山的靖国军与拥护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先后占领,史称南军与北军对峙时期,施南府署成为南军与北军的办公驻地,拥护孙中山的董必武、章太炎等人曾在这里居住与办公。由于军阀混战,施南民生凋敝,房屋得不到维修,毁损严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秋武汉沦陷,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被迫迁移恩施,1940年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设恩施,部分军政单位驻原施南府署旧址与城区,被日寇作为军政目标,对恩施的飞机投弹轰炸升级,施南府署很快被炸成一片废墟。1942年,湖北省政府将设在北门外唐井湾的公园迁建这里,并将原鼓楼街名改为公园街,沿用至今。<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解放后在施南府署遗址修建的恩施专员公署专员办公楼(贺孝贵 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施南全境(民国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解放,湖北省恩施行政区成立,置中共恩施地区委员会于舞阳坝、恩施专员公署于老城区六角亭,中共恩施县委与恩施县政府设于舞阳坝。自1953至1954年在施南府遗址修建专署办公用房,共两栋,前栋为各部门办公楼,后楼为专员办公楼。同时,当时专署最大的经贸机构地区供销合作社,在专署办公楼街对面建起办公楼。这三栋楼房的建筑都仿欧式建筑制式,石墙木架木地板,坡式瓦面与拱形门窗,罗马式楼道与栏杆,内空高阔。在当时,是恩施全境最高大气派的建筑。</p> 解放后在施南府署遗址修建的恩施专员公署综合办公楼(贺孝贵 摄) <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1956年,恩施专员公署与中共恩施县委、恩施县政府驻地交换,专署两栋办公楼连同地区供销合作社办公楼拨给中共恩施县委与县政府。其后一直是中共恩施县(市)委与恩施县(市)政府办公用房,直至1998年中共恩施市委、市政府完全搬迁至小渡船后,才闲置未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鉴于施南府署遗址及后来所建房屋的特殊经历,市民、文化人士、政协委员多次呼吁给予保护,让其发挥见证历史,促进旅游的作用。(原载2012年2月25日《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