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见惯了世面上的纷纷扰扰,反而常常会想起小时候那些简单纯粹的日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写《怀念母校》,脑子里一直浮现少儿时代及青春岁月中的几多拾金不昧小故事,像一颗颗温润的珍珠,在记忆的长河里,越沉淀越闪亮。</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校园,无论条件好与不好,都是我们最安心的小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4年上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学校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以及学习“老三篇”,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红色教育,从小就树立起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优良传统作风。教室里,谁要是在课桌底下发现一支钢笔、铅笔、圆珠笔,或是一块小手帕,第一反应肯定是立即交到老师办公室。我记得有一次,在操场边的沙坑里,我捡到了一支带着墨香的英雄牌钢笔,虽然心里很喜欢,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老师。当老师在全班表扬我时,那种由内而外的自豪感,比任何奖励都让人开心。小时候的我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占有”,只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该物归原主。</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我在路边捡到了皱巴巴的1元钱。那时候的1元钱,可不是小数目:农民一天的工分值才不到1毛钱!我小心谨慎的捏着钱,到学校就交给了老师。还有一次是在公社供销社门口捡到了半个手掌大小的粉红色塑料钱包,里边装有4张红色的1元纸币和几张1毛、两毛的小钱,总共有5元钱。我想:丢钱的肯定走不远,我就在供销社门口等着。果然,不大一会儿,一个穿戴很得体的中年妇女慌慌张张来到供销社,问营业员见没见她丢的钱包。我听到她说的与我拣的钱包很相投,就把钱包交给那位阿姨。她好激动,不住的夸奖我,还拉着我的手要我去她家,说她的就在附近。我谢拒了阿姨的好意。但看到她高兴的样子,我仿佛完成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回家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刻的是在火神庙上学期间,有一次上午放学回家,走到半路上去河里摸鱼,意外的在一个小潭边捡到一个小袋子,里边装着几块葱花饼。当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但我始终没有舍得吃一口,下午到学校后交给了班主任张文山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让我从小就养成了诚实守信、不贪图小利、不占他人便宜的品质。 </p> <p class="ql-block"> 在我退休后亲历的一件事,令人哭笑不得,也常思索现实社会中一些观念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那是前年夏季的一天,从凤冠新城出来,恰好二路公交车从棣花返回县城。我拦住上车后,车内人满,只有最后一排有一个空座位,我便到最后一排坐下,一会儿便迷迷糊糊到了县城东边的终点站,车上的人都陆续下完了,我起身时,发现脚前有一张百元大钞。于是拣起来到车前交给售票员,并说明是刚拣到的,看一会儿有乘客来认领了好给人家。在下车门时,售票员叫住了我,并抽出一张50元钞给我,说:“见一面分一半,车回公司呀,谁还来寻哩!”,只听那司机说:“你们一人一半那我呢?”售票员又给司机抽出10块钱,说:“给你买一包烟!”然后就关上车门走了。我站在路边,看着手里的50元钱,很不是滋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此事曾向朋友说起过,朋友说我“傻的可爱”:本来拾了100元,却想当好人,结果落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价值观也变得多元。但我想,“拾金不昧”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它教会我们不贪婪、不自私,懂得换位思考,珍惜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粹的情感。这种优良传统,就像一盏明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美好。我们应当将它传承下去,让这份善良在每一代人心中生根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