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泥火山群、火神庙

贺谊

<p class="ql-block">来到了阿塞拜疆,泥火山群是不得不去打探一番的——从巴库出发朝着戈布斯坦地区一路前行,大约1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这里的泥火山群。</p><p class="ql-block">和那些喷洒岩浆的壮阔火山相比,泥火山要mini得多,而且喷出的也不是岩浆,而是泥浆和气体,在那些黏糊糊水泥色的泥坑里时不时地冒出个大大的气泡。</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泥火山是由泥浆与气体喷发形成的独特地质景观,主要分布于戈布斯坦国家公园,拥有全球最密集的泥火山群(超过400座),其喷发物以甲烷为主,泥浆温度接近常温,可安全触摸体验。‌‌</p> <p class="ql-block">泥火山是高压流体(泥浆、水、气体)通过地壳薄弱带喷出形成的锥状或盆穴状地质体,规模远小于岩浆火山。阿塞拜疆的泥火山群集中分布于戈布斯坦国家公园及里海沿岸,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主要由板块碰撞和油气压力释放驱动。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使里海盆地沉积层积累高压气体(甲烷占比超90%),沿断层喷出形成泥火山。‌‌</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火神庙(Ateshgah Fire Temple)‌是位于首都巴库郊外的拜火教圣地,以五角星形祭坛和永恒之火闻名,融合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与拜火教建筑元素,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火神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随波斯帝国扩张传入阿塞拜疆。现存建筑主要为17-18世纪由印度帕西人修建,用于供奉因天然气自燃形成的“永恒之火”。19世纪末因资源枯竭火源熄灭,1976年苏联时期通过人工接入天然气恢复燃烧。‌‌</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五角星形结构‌:祭坛呈星形布局,象征拜火教对“五圣火”的崇拜,外墙锯齿状设计寓意火焰包围。‌‌</p><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融合‌:建筑细节包含印度教神像雕刻、波斯文手稿及伊斯兰几何图案,反映商旅与朝圣者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功能性空间‌:外围曾设商旅客栈,现改为展览区,展示拜火教历史与朝圣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