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督教两会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书画展

金灯台书画院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4日,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和平理念。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基督教两会在上海浦东涌恩堂举办主题书画展。我应邀和来自全国各地教会的教牧同工、艺术家及书画爱好者共同参与此次活动。</p><p class="ql-block">展览开幕式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牧师主持。</p> <p class="ql-block">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吴魏牧师致辞中表示,本次书画展是通过基督教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展示的形式,来缅怀历史、致敬先烈、珍惜和平、传递基督教界热爱和平、倡导和谐的信念。他强调,基督徒当秉承爱国爱教传统,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以文化艺术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此画展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权开牧师的作品老上海滩十里洋汤中的《圣彼得教堂》</p><p class="ql-block"> 此作品是张权开牧师受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驻会副主席单渭祥牧师的委托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张权开牧师多次同单牧的沟通和内容的要求并讨论,深知这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教会书画展,因老上海滩中的《圣彼得》教堂老一代传道人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参与,这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展示老上海滩中的《圣彼得》教堂这画面是很有意义的,经过十几天的深思、并对旧上海历史、建筑、人民生活、信仰的了解,创作岀了老上海滩中的《圣彼得》教堂这一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旧上海滩的风貌,尤其是以圣彼得教堂为核心的场景,融合了历史建筑、市井生活与时代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p> <p class="ql-block">一、圣彼得教堂:宗教建筑的视觉锚点</p><p class="ql-block">1: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教堂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复兴式元素——尖拱窗、花窗玻璃、垂直向上的立面线条,搭配红砖外墙与浅色石材装饰带,既保留了古老基督教堂的庄严神圣,又融入了近代上海“万国建筑博览”的多元杂糅特质。这种风格在清末民初的上海教会建筑中颇为常见,反映了西方宗教文化在华传播时的本土化调适。</p><p class="ql-block">2:符号隐喻</p><p class="ql-block">屋顶的十字架、高耸的尖塔,是基督教信仰的直观标识;而教堂在画面中占据的视觉中心地位,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地标,更暗示了宗教在近代上海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影响力——彼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汇聚了不同教派与文化,教堂既是信徒的朝圣之所,也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二、老建筑与街道:沪上的市井肌理</p><p class="ql-block">1:建筑多样性</p><p class="ql-block">画面远处的高层建筑与近处的低矮民居形成对比,折射出旧上海“租界—华界”并存、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城市格局。远处隐约可见的摩天楼(如仿西式高层),暗示了上海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崛起;而近处的石库门或中式院落,则承载着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上海“东方巴黎”的双重性格。</p><p class="ql-block">2:街道与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马路以石板或沥青铺就,虽不宽阔却人流密集,还原了近代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忙;煤气灯或电灯柱(画面中高耸的路灯)是城市近代化的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开始引入西方市政设施,路灯既是实用照明,也成为街道美学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三、人物、服装与车辆:流动的时光剪影</p><p class="ql-block">1:人物群像</p><p class="ql-block">画中行人神态各异:西装革履的买办、长衫马褂的文人、旗袍婀娜</p><p class="ql-block">女子、头戴瓜皮帽的劳工……构成一幅近代上海的社会百态图。不同</p><p class="ql-block">阶层的服饰差异(西装、长衫、旗袍、工装),直观展现了当时阶层</p><p class="ql-block">分化与文化交融:西方服饰象征新潮与权力,传统服饰则承载着文化</p><p class="ql-block">记忆,旗袍更是女性解放与时尚演变的符号。</p><p class="ql-block">2: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黄色的马车是画面的视觉亮点之一。近代上海街头,马车曾是重要的</p><p class="ql-block">公共交通工具(尤其是上层社会出行),其鲜亮的黄色在古老建筑中</p><p class="ql-block">格外醒目,既点明了古老《圣彼得》堂礼拜人数的繁多感,也暗示了交通工具从传统(轿子、独轮车)向近代(马车、人力车)过渡的历史阶段。人力车夫的身影虽未细致刻画,但从街道布局与人群互动中可推测其存在——人力车在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随处可见,是市井生活的重要组成。</p> <p class="ql-block">四、艺术表现与情感传递</p><p class="ql-block">1∶水墨与色彩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作为基督教牧师和书画家的张权开先生,深知古老教堂的建筑形状的壮观,他用水墨为基底,辅以淡彩(如教堂红砖、马车黄色),既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又通过色彩强化古老教堂建筑的视觉特征,体现“中西合璧”的艺术追求——这与近代上海文化界的“海派”精神一脉相承:开放、包容、折中。</p><p class="ql-block">2:怀旧与反思的基调​​:</p><p class="ql-block">画面整体色调偏素淡,灰调的建筑与街道中,仅马车、人物服饰点缀少量亮色,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沧桑感。这种色调选择或许暗含对旧时光的追忆,也隐含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只剩画中追思;宗教建筑、西式马车、长衫旗袍,都成为历史标本,供后人凭吊城市文明的迭代。</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以圣彼得教堂为圆心,辐射出旧上海的建筑、街道、人群与生活方式,既是对特定时代风貌的忠实记录,也饱含对历史、信仰与城市的深情观照。通过建筑符号、服饰细节、交通工具与人物群像的层层铺陈,它不仅还原了物理空间的“旧上海”,更激活了文化记忆中的“老上海”——那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碰撞、东方与西方对话、信仰与世俗交织的复杂场域,而教堂作为精神地标,在其中扮演了见证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角色。</p><p class="ql-block">对于观者而言,这幅画既是视觉的盛宴,也是历史的切片:透过水墨与色彩,我们得以触摸近代上海的肌理,深知古老的上海滩中基督教信仰的感叹力,也感受了那个时代的温度与张力,进而思考城市发展、文化交融与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p> <p class="ql-block">观参画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观看画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观看画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观看画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甘肃的康长老带来的作品《军魂》</p> <p class="ql-block">观看画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参加书画展中的浙江同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此画展中共有80幅是来自全国各地基督徒艺术家的作品,又有剪纸、木雕刻等。</p> <p class="ql-block">观看画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孔牧带来的参展品</p> <p class="ql-block">孔牧带来的参展品</p> <p class="ql-block">观看参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位上的好同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观看参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位上的好同工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