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洞头人的记忆里,有一条永不褪色的青蓝色粗布带,它有一个朴素的名字——背巾。它承载着海岛女子最深沉的爱。</p> <p class="ql-block">背巾一般长六米,宽六十厘米,是海岛人代代相传的珍宝,是一部家族史。当孩子六个月大后,妈妈们一般都会启用背巾,一直用到孩子一岁多会走路了才不用它。据说,越多的孩子用过的背巾,带来的福气就越多。这不是迷信,而是生活教会人们的道理:一条背巾经历的生命越多,它承载的爱就越厚重。</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使用时先将背巾对折成30厘米宽,再把孩子放到事先摊平的背巾中间,然后把长长的背巾从背部绕过胸前、双肩,稳稳地托住婴儿的臀部,最后在腰间打一个结实而巧妙的活结。这个结颇有讲究:要经得起颠簸,又要解得开急难。孩子的啼哭、尿湿、饥饿,都是解结的号令,都需要及时应对。</p> <p class="ql-block">孩子紧贴妈妈背上,随着妈妈的动作孩子在里面一晃一晃的,此刻背巾成了最知冷暖的摇篮。睡着的孩子有时口水流湿了妈妈的衣背;醒着的孩子拿妈妈散落的发丝玩;困了的孩子贴着妈妈的脊梁,听着熟悉的心跳。最有趣的是那防不胜防的“热流袭击”——原来是宝贝尿尿了,湿了妈妈一身。妈妈嘴里嗔怪着:“你这个小冤家。”扬起的巴掌落下时总是变成轻柔的抚摸。</p> <p class="ql-block">背巾不仅是育儿的工具,更是海岛女子坚韧精神的象征。在海岛渔农村,妈妈们要干活,把孩子放在家里不放心,带到地里又怕磕着碰着,只有背在身上最安心。六米长的布带,托起了一个个日常生活。一天下来,妈妈们被背巾缠过的肩膀留下深深的勒痕。这何止是条布带?它是海岛女子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在洞头,搭配背巾使用的还有一条四四方方黑白相间的花被,用来给背上的孩子遮风挡雨。下雨时,花被为孩子遮风挡雨;刮风时,它阻隔了寒风,却隔不断母亲的体温。那种被包裹的安全感,是母爱最细腻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物资匮乏的年岁,一条背巾要背大好几个孩子。布带磨薄了,爱却愈厚了。那些深深浅浅的磨损处,藏着最美的年华。我也曾用背巾背过妹妹,学母亲的样子在腰间系结。后来我的孩子出生,保姆偶尔也会用老法子背他。可到底不同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老式的花被和背巾早已退出舞台,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年轻的妈妈们用上了各种款式的婴儿背带,轻便、时尚、符合人体工学。这些“带娃神器”确实方便了许多,但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前阵子,朋友收拾时发现家里珍藏的一条青蓝色背巾。我忍不住去看看,摸摸,甚至拿枕头当宝宝试背。粗布的纹理摩挲着皮肤,仿佛触到了流逝的时光,我又闻到了海风的味道,听见了古老的摇篮曲。</p> <p class="ql-block">原来,背巾早已不是一件器物。它承载的不仅是孩子的重量,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份永不褪色的母爱。现代化的背带可以替代它的功能,却替代不了它承载的记忆与温度。虽然母爱的方式会变,但是母爱的本质如同大海般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