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祠博物馆

南山松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3日,我们自驾游晋北,当天来到太原市,住在晋祠附近的如家酒店,晚上看了蒙山大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9月14日,去看晋祠博物馆,这是我第三次来晋祠,主要是陪老伴,她没有来过。现在的晋祠分为两大部分,外面是晋祠公园,穿过公园后才能进主景区。这是景区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  晋祠坐西朝东,这是公园东门,门前一个大广场,广场前面有三个汉白玉桥。</p> <p class="ql-block">  桥两个各建有一个亭子,北边的亭子叫太白亭。</p> <p class="ql-block">南边的亭子叫乐天亭。</p> <p class="ql-block">  桥下面的湖水和公园内的湖水相连。</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广场两边和有亭子。</p> <p class="ql-block">前后亭子中间是长廊</p> <p class="ql-block">  长廊中间对着桥还有月亮门,门外是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广场舞的晋祠胜景牌坊</p> <p class="ql-block">  过了牌坊就是进入晋祠公园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正门有牌匾“晋祠”,楹联“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p> <p class="ql-block">唐园</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p> <p class="ql-block">  市楼,始建年代不详,此楼为2007年重建。楼中原祀关帝,又名老爷阁。市楼跨晋水中河而立,下设孔道,上建高阁。旧时,晋祠为太原著名商镇,市楼位于市集通衢,周边人烟稠密,车马云集,为一时之盛。市楼下面是十字拱形通道,四面有不同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过了晋祠公园就是晋祠博物馆,晋祠前面也有一个广场,广场四面有环形小河,河的角上有四个亭子,大门正面有两道汉白玉石桥。东北角这个叫宝墨亭。</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的叫枕泉亭</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这个角晋水亭</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晋祠山门</p> <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古树名木很多,这棵国槐已经130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p> <p class="ql-block">  胜瀛楼,创建年代不详,在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镜台旁边,</span>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 ,楼高17米,上下两层,楼内设木梯登临。东西向分别悬挂“胜赢”、“栖云”匾额。凭栏远眺,四面风景尽收眼底,古人谓其“危楼起天半,周栏四望通”,“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胜赢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白鹤亭,又名“水亭”、“小兰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创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二年(1822)均有修缮,由主亭及两耳亭组成。主亭原为跨河南向,现朝北,名日“流碧榭”。因亭若白鹤展翅飞于水面,故日“白鹤亭” 。</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古称“ 莲花台”,俗称“ 铁汉桥”, 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 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 东北阳隅铁人为民国二年( 1913)补铸, 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 1097) 保存最为完好, 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视频</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 金人桥”, 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 南北有石栏围护, 两侧均有题字。 桥东原立有二石柱, 刻“ 军民人等 至此下马”、“ 禁止桥西樵牧纲钓”。</p> <p class="ql-block">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额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道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左为钟楼, 右为鼓楼。《晋祠志》 载,晋祠每晚要由守庙祠官于钟楼撞钟,称为定夜钟。撞钟方法独特, 为48次,方法是“紧击七,缓击八,如是各三度,末后击三声”。</p> <p class="ql-block">  松水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创建,因建于松水之间,故名。四面宽阔,东临花池,西向苗裔堂,南荫长寿松,北绕善利泉,夏日坐于亭中,听泉观莲,如临仙境。旧时当地人于每年三月二十致祭苗裔堂,借松水亭为享殿,摆放祭品。亭东“莲池映月”力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棂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视频</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是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之一。</p> <p class="ql-block">  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雕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体木雕盘龙遗存。</p> <p class="ql-block">  主像圣母邑姜(高2.28米)端坐神龛,42尊侍女像持文印器皿,生动再现宫廷生活场景,是研究宋代服饰与社会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保存43尊宋代彩塑,包括圣母邑姜像1尊、宦官像5尊、男装侍女像4尊及侍女像33尊。其服饰细节展现了宋代宫廷仪卫制度,面部刻画体现不同年龄与性格特征,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苗裔堂,俗称奶奶庙、子孙殿。创建年代不详,元致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殿内共奉送子娘娘等七神。檐下走马板绘儿童嬉戏图9幅,构图均衡, 线条流畅,生动有趣,为晋祠彩画中佼佼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殿前道钟为明永乐十年(1412)铸。</p> <p class="ql-block">  周柏,西周(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  善利泉,俗称北海眼,为晋水第三源泉 。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 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 ,为圣母殿左右翼。</p> <p class="ql-block">  静怡静,又名景宜园, 玉皇庙、 三清殿元代旧址。 园门胜览坊建于清 光绪二二十四年( 1898),后由挂雪桥处迁建于此。 坊南题“ 登临得路”, 北题“ 石磴垂虹”。 一入园中, 步步登高,木石交错, 绿树成荫,西北小丘建有景宜亭, 可俯瞰晋祠之佳景。</p> <p class="ql-block">  待凤轩,清康照五十七年(1718)创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坐北向南,面三间,进深两间,单硬山顶,梁柱结构简浩前有壁廊,清晨在此处俯瞰。雾气蒸腾,恍若仙境,晋祠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朝阳洞,天然石窟开凿修缮而成, 《晋祠志》 载:“山东日朝阳,山西日夕阳,斯洞在悬瓮山,故名朝阳。”洞内供奉有王灵官像。王灵官,名王善,是道教崇奉的护法尊神、五百灵官之首,称号都天大灵官,司掌收瘟摄毒,为降魔之神。</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又名兴安王庙、 汾东王庙, 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 唐叔虞, 姓姬, 名虞, 周武王之子, 周成王之弟, 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 唐” 为“ 晋”, 山西简称“ 晋” 由此得来。 后晋敕封神号“兴安王”, 北宗改封“ 汾 东王”, 明代封“ 唐叔虞之神” ,元至元四年( 1267) 重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 扩建, 形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  唐叔祠碑廊,围郎壁上嵌有历代碑刻42通, 内容以吟咏赞美晋祠建筑及风光为主。碑刻涵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文采斐然,具有 极高的书法与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唐叔祠大殿,又名东殿,原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东向,至迟金代迁移于此处。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大殿神盒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望。</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亭中唐碑,全称“ 晋祠之铭并序”碑。 为 唐贞观二十年( 646)正月二十六 日,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 晋祠时亲撰御书。 历史上唐高祖、 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 此碑通过歌颂唐叔虞建国的史迹。 宣扬了唐王朝文治武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这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p> <p class="ql-block">  钧天乐台,上晋祠内的清代戏台,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专为祭祀关帝演唱戏曲而建,现为晋祠清代建筑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昊天神祠是晋祠博物馆内最大的一组道观建筑群,由关帝祠、三清洞和玉皇阁组成,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1795年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前院为关帝祠,中院为三清洞,后院为玉皇阁。 ‌</p> <p class="ql-block">此院内这棵国槐树龄1400年。</p> <p class="ql-block">  正殿供奉关羽坐像,神龛内保留明代塑像,头戴帝王冠、身着帝王服,是我国罕见的关公塑像样式。</p> <p class="ql-block">  两侧山墙及后墙绘有80幅清代壁画,描绘关羽生平事迹(如“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以山水云树隔断画面,被誉为早期连环画雏形。 ‌</p> <p class="ql-block">  此楼下层三清洞供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塑像于1982年补塑,色彩艳丽。上层玉皇阁原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已毁,现作为历史遗迹存在。 ‌</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建。主体建筑采用上阁下洞形式,上层为文昌阁,祀文昌帝君;阁两侧为诗榭,内有清翰林编修杨二酉撰、书法家杨堉书 《晋祠全景诗》;下层为晋水七贤祠,祀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等七位与晋水有有关的先贤。文昌宫、舍利生生塔与祠外原大魁阁皆祀魁星,鼎峙而立,护佑文运,称“文峰鼎峙”,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外景</p> <p class="ql-block">  这棵1500年的老国槐树,又长出新枝。</p> <p class="ql-block">  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供奉东岳大帝。至迟元代已建,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殿内绘有地魔七十二分司、判官像等壁画。东岳大帝,为泰山之神。古人认为泰山为群山之祖,神灵之府,故泰山可主生死,具有掌籍幽灵,保国佑民的职能。</p> <p class="ql-block">  东岳庙西南为“长龄柏”,西周所植,距今约3000年。</p> <p class="ql-block">  王琼祠,又名王恭襄公祠,建于明嘉靖末年,供奉明代四朝重臣王琼。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县人,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 ,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尚书,去世后追赠太师,谥“恭襄”。祠门悬挂“山高水长”匾。阶下银杏两株,南雄北雌,距今约500年。</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 年间(1522 1566)重建。亭为八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 《诗经·鲁颂》 :“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公输子祠,子晋祠内南老泉后水母楼旁边,是供奉中国建筑业祖师爷鲁班(公输子)的专祀祠堂,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真趣亭,建于民国五年(1916)。时任山西第十二混成旅旅长黄国梁游览晋祠,觉饶有真趣,故建亭于此,作为难老泉临流揽胜之处。亭为单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 四壁敞空,亭四面皆有匾额题字,分别为“迓旭”、“挹爽”、“真趣亭”、“清潭泻翠”。登临亭中,凭栏听泉,尽显晋祠之清幽雅致。</p> <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初名晋溪园,明嘉靖十一年(1532)四朝重臣王琼创建,为其私人别墅。后改建为书院,称“晋溪书院”,为旧时晋阳士子进学及太原县试之所。1993年重建, 为前后两进院落,后院辟为子乔祠,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是海内外王氏后高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太原堂,是子乔祠的享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明间前后僻门,1993年重建。“太原堂 ”是王氏家族的堂号。王氏家族以“太原堂”为堂号,体现出“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认同感与归属惑。</p> <p class="ql-block">董寿平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唐碑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