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宋代名人郑虎臣故里

高山朝聖者

<p class="ql-block">蜿蜒的公路穿行在青山绿岭之间,阳光洒在黄线分明的路面上,引人向远方行去。这条通往福安溪柄镇的路,像是从现代缓缓驶入一段尘封的记忆。两旁山峦叠翠,草木葱茏,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在轻声诉说:这里曾走出一位不畏强权的勇者。沿着这条路前行,不只是地理上的接近,更是心灵对一位故里英雄的回望。山风拂面,仿佛夹杂着南宋末年的风雨声,而那条路,正通向南山洋头村——郑虎臣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一尊身着官服的雕像静静矗立在绿树与现代建筑之间,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他右手似执文书或剑柄,神情庄重,目光沉稳地望向远方。这尊雕像所刻画的,正是郑虎臣——那个在南宋末年乱世中挺身而出、不惧权奸的义士。站在这片他曾出生的土地上,我仿佛听见了时光低语:一个生于山野、长于乱世的男子,如何以一身肝胆,在历史的暗夜里点燃了一束光。</p> <p class="ql-block">村口那棵老榕树,枝干虬结,五根主干并立而生,如五位守村的长者,静默千年。树冠如盖,遮住一方天地,树皮上爬满青苔,像是岁月亲手写下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村民们常在树下歇脚、闲谈,孩童在其间嬉戏穿梭。这棵树,见证了郑虎臣的诞生,也目送他远行。它不言不语,却把一个村庄的记忆,深深扎进泥土。每当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我总觉得那是故里在低吟:我们没有忘记你。</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一株古树苍劲挺立,树干扭曲如龙,苔藓斑驳,绿荫如幕。树旁石像巍然,手握长剑,目光如炬。这尊雕像与古树相伴,仿佛象征着郑虎臣的一生——既有文人的风骨,也有武者的决绝。他曾因父冤而流落边疆,也曾富甲一方却不忘家国。当贾似道这个祸国殃民的权相被贬南行,郑虎臣主动请命监押,终在漳州木棉庵将其诛杀。那一刻,他不是为了私仇,而是为天下苍生执剑。</p> <p class="ql-block">郑虎臣(1219~1276),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祐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长期居住在苏州,成为巨富,故居在苏州古城内鹤舞桥附近 ,在苏州期间,编纂有《吴都文萃》。</p> <p class="ql-block">德祐元年,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昰,捕杀郑虎臣。</p> <p class="ql-block">六头榕,六根巨干并肩而立,枝叶交错,形成一片天然的穹顶。它比五头榕更显苍老,树皮皲裂,苔痕累累,却依旧生机勃勃。当地人说,这棵树是郑家祖宅的见证者,曾听过少年郑虎臣诵读诗书的声音,也见过他愤而拍案、立誓雪耻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如今,树下空地开阔,落叶铺地,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那个从山村走出的青年,背影坚定,一步步走向历史的风口浪尖。</p> <p class="ql-block">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静静立于墙边,红字“郑虎臣传”赫然醒目,下方刻满细密文字,虽有风化痕迹,却字字千钧。这块碑,不只是记录一段往事,更是乡人对忠义的守护。他们记得,那个被权贵追杀的义士,最终没能活着回到故里,但他的名字,却比许多帝王将相更长久地留在了民间记忆里。每年清明,总有人来此献花、默哀,仿佛在说:你虽死于奸党之手,但我们,永远记得你是谁。</p> <p class="ql-block">六头榕的枝干如臂伸展,围成一个天然的拱门,像是为归来者敞开怀抱。阳光穿过叶隙,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仿佛时间的碎片洒落人间。旁边的黄墙老屋静静伫立,与古树相依,构成一幅宁静的画卷。这里没有喧嚣的纪念仪式,只有日常生活的气息——晾晒的衣物、停放的自行车、老人坐在石凳上抽烟。可正是这份平凡,让英雄的记忆更加真实。郑虎臣不是被供奉在高台上的神像,而是这个村庄血脉里的一部分,是孩子们听爷爷讲过的“那个杀奸臣的郑大人”。</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片土地上,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在宏大的碑林,而在一棵老树的年轮里,在一条乡路的尽头,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名字中。郑虎臣故里,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当黑暗笼罩,仍有人愿执剑前行。而这片山水,始终记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