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国-奋斗(1600—1800)

業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等线索,作者细致描摹了近代中国内部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历经艰难险阻,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虽身处欧美学界,但通过本书表达的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这种表达不属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徐中约先生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和善意之心,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同时参考了巨量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手法,努力为读者呈现这部描述近四百年来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沧海横流显本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中国的奋斗:1600—180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中国的奋斗:1600—1800》,一幅跨越两个世纪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这一时期的中国,既承载着“康乾盛世”的辉煌余晖,又深陷“由盛转衰”的泥淖;既在传统农耕文明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又因闭关锁国与制度僵化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从朝上国”的自信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冲击,这段历史恰似一曲跌宕起伏的史诗,既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康乾盛景:四海升平映朝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巅峰。这一时期,清朝国土面积达1310万平方公里,人口从1.2亿激增至4.3亿,耕地面积突破10亿亩。书中以详实的数据揭示:1800年前后,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33.3%,粮食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广州十三行远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国库储备丰盈。乾隆末年,国库存银达7000万两,加之没收和珅贪污所得的8亿两白银,清政府堪称当时世界最富有的政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政治层面,清朝通过“满汉共治”的体制维持统治。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以十八省为基,辅以总督、巡抚制度,形成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例如,广东巡抚衙门每年通过盐税、漕运和关税征收数百万两白银,支撑着地方行政与军事开支。文化上,程朱理学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科举制度每年选拔数千名进士,士绅阶层通过宗族组织维系乡村秩序。安徽桐城张氏家族的祠堂中,至今仍保存着乾隆年间修订的《家训》,规定“凡族中子弟,须习四书五经,以光宗耀祖”,这种文化认同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盛世的表象下暗流涌动。书中指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约35%的耕地集中于富裕家庭,自耕农沦为佃农或流民。18世纪中叶,长江流域爆发多次农民起义,参与者多为“无地可耕,无工可做”的破产农民。正如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这种贫富分化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制度困局:固步自封锁新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乾盛世的终结,本质上是制度僵化与创新缺失的必然结果。书中以财政体制为例:18世纪,清政府仍沿用“统收统支”的旧制,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达32.7%,但地方财政自主权极低。这种“强中央、弱地方”的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在应对灾荒、治安等问题时力不从心。1786年,苏浙地区因水患爆发大规模饥民暴动,地方官员因缺乏赈灾资金,只能依赖士绅捐款,最终演变为“官逼民反”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致命的是,清朝对商业与技术的漠视。书中对比中英两国:18世纪末,英国通过《专利法》鼓励技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后,英国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而清朝虽在乾隆年间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却未建立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江南地区的纺织作坊仍使用传统脚踏织机,效率仅为英国珍妮纺纱机的十分之一。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使中国错失工业革命的先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层面的保守同样突出。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虽收录3462种典籍,却对涉及“异端思想”的书籍进行销毁或篡改。例如,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焚书》因批判程朱理学被列为禁书,导致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境地。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因启蒙运动兴起,科学革命与政治变革风起云涌。这种文化封闭,使中国逐渐与世界潮流脱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西方冲击:风雨如晦迫转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东来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书中以鸦片战争为例:1840年,英国以“保护通商”为名,派遣47艘战舰、4000名士兵进攻广州。清军虽在人数上占优,却因武器落后(仍使用火绳枪与冷兵器)、战术僵化(依赖城墙防御)而惨败。广州战役中,英军用康格里夫火箭摧毁清军炮台,清军则因“火药易受潮”导致多数火炮无法发射。这场战争暴露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全面落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济层面,鸦片走私成为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书中数据显示:1800—1840年,中国因鸦片贸易流失白银超1亿两,导致银贵钱贱(1两白银从兑换1000文铜钱升至2000文),农民负担激增。湖南农民张大勇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租税已交,然家中余粮仅够三月,子欲赴粤打工,路费尚缺。”这种经济困境,迫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冲突同样激烈。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大规模涌入,建立教堂与学校。广州士绅林则徐在给友人的信中痛陈:“洋人以《圣经》惑民,欲毁我孔孟之道。”这种文化本位主义,使清政府在应对西方时陷入被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亡热河,标志着“天朝体系”的彻底崩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破局求变:师夷长技启新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题书斋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内忧外患,19世纪中叶的中国开始艰难转型。书中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得与失: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仿制西方火器;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外国轮船公司垄断;1888年,张之洞建成汉阳铁厂,年产量达5万吨。这些“师夷长技”的举措,使中国近代工业初具规模。1894年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拥有25艘战舰,总吨位达3.4万吨,居亚洲第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制度层面的改革更为关键。书中对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通过《五条誓文》确立“破除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目标,全面推行土地改革、教育改革与军制改革。而清政府的“中体西用”政策,仅引进技术未触动封建体制,导致洋务企业效率低下。例如,福州船政局生产的“平远号”铁甲舰,因管理腐败与资金短缺,服役仅10年便报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思想界的觉醒同样深刻。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戊戌变法,提出“开国会、立宪法”的主张,虽因保守派阻挠失败,却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变革热情。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成为唤醒国民的警世箴言。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这种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合卷悟语: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回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卷,1600—1800年的中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文明兴衰的深层逻辑。从康乾盛世的辉煌到鸦片战争的屈辱,从洋务运动的挣扎到戊戌变法的觉醒,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从非坦途,它既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也需“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之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我们为高铁飞驰、5G领先而自豪时,更应铭记: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技术的先进,更在于制度的包容与文化的自信。正如书中所言:“历史从未重复,但总在押韵。”1600—1800年的奋斗与挣扎,早已为当代人写下启示——唯有开放包容、改革创新,方能在沧海横流中永立潮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