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风吹麦浪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39403</p> <p class="ql-block">9月26日,秋光澄澈,我们踏上了一段红色寻根之旅。车行大别山麓,稻浪翻金,层林渐染,蜿蜒的公路将我们引向徐古街深处——这片曾被热血浸润的土地,如今静卧于青山怀抱中,以纪念碑、陈列馆和山涧松涛,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重量。</p><p class="ql-block">徐古革命烈士纪念园内,花岗岩纪念碑巍然矗立。四百多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中的许多人牺牲时正值青春。面对纪念碑,我们献上花篮,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山风肃穆,誓言铮铮。</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躺在那里!为什么要缅怀先烈?因为我们站在这里!”这句话在心头回荡。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不仅是山河无恙,更是今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发展底气与精神根基。</p><p class="ql-block">带着这份崇敬与思索,我们步入将军山红色文化陈列馆。馆内以翔实的史料还原了鄂东冈麻边区的斗争画卷:从1938年张体学在朝阳寺组建鄂东抗日挺进中队,到长岗山坌冲的红军伤病员护理所救治千余名战士;从中共新洲县委在漆家畈成立县级政权,到柳河地区经历两百余次战斗……每一段故事都是一粒火种,在黑暗中灼灼不灭。</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烽烟尚未散去,文化的回响已然相接。随后访问的问津书院,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形式的坚守。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执着与革命者百折不挠的信念,在此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求知还是救国,都需要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书院檐角与纪念碑碑影,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中“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谱系。</p><p class="ql-block">归程途中,秋色愈浓,思绪难平。我们这一代人身处和平年代,虽无需血火考验,但仍面临发展攻坚、改革深水的挑战。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口号,而在行动:当以“慎终追远”守护初心——常思“我们从哪里来”,方能明确“往哪里去”;当以“实事求是”砥砺作风——如革命年代依靠群众、扎根实际,今日也需摒弃虚功、务实笃行;更当以“自我革命”永葆活力——从红军护理所“隐蔽中救治”的智慧,到新时代干部“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斗争精神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将军山的红叶,烈士碑的铭文,问津书院的钟声……这一切共同镌刻成一堂深刻的党性教育课。百折不挠,是烽火中挺立的脊梁;坚定信念,是新征程上不变的航标。当我们站在这里回望他们,更需以行动告慰:这盛世,如您所愿;这未来,由我接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