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公交、城铁、出租或自驾是我们在都市通常选用的交通出行工具,在茵莱湖一切都漂浮在水上,学校、房屋、寺庙、酒店、市场......当地人家家都有几条船,这是他们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们这些来旅行的外国人没有船就变得寸步难行。“打船”替代“打车”,在茵莱湖是必选的唯一出行方式,每天每次都需要“打”着船完成我们的游览。 这种带马达的快船是游客在茵莱湖上“打”的最多也是速度较快的一种,能坐4-5人,一条船通常的距离往返大概4000-5000基亚的样子,相当人民币30多元,如果去更多的地方可与船家商量;也可乘那种人工划的小船,是慢游不错的选择。 茵莱湖上“打船”出行即是一件很美妙的感受,又是一种不小的折磨,晴朗时太阳曝晒,没有遮挡,我们就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把自己捂得像个粽子,什么防晒衣、遮阳帽、头巾和墨镜,能用的全部用上。下雨时,再打上一把船家预备在船边上的伞,那形像还真不敢恭维。 全副武装的“小珠儿”,一点也不耽误看风景! 旅行回来分捡照片,茵莱湖上“打船”出行的照片最难分了,真心是看不清谁是谁! 穿行在茵莱湖上,伙伴们追逐着,招着手,相互拍照,有的好享受地闭上双眼冥想着。记得一次行驶在茵莱湖上,一路轻摇,风和日暖,阿奇便想闭目养神,结果竟然睡着了,好舒服的感觉呀! 还是老外比较厉害,不遮不挡,真是潇洒!羡慕之余,自叹亚洲还真是不禁晒,同行的一个朋友因为自家带的小朋友没穿防晒衣,把自已的外套给了他,胳膊、腿外加一半脸都晒伤了,红得像发了炎,痛苦不堪!而事实证明,防晒衣真的可以防止晒伤,但不防晒黑! 我们“打船”去了一个藕丝制品加工厂,船家把我们带到那里,泊在一旁等侯。 这个藕丝制品加工厂是建在湖上几个串连的水上木屋里,木屋与木屋间以木廊桥为连接,抽丝、纺线、针织在一处,抽丝姑娘会给阿奇展示如何抽丝。另一处是个产品展卖厅。 在Air Bagan机上杂志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决意出家追寻解脱之道时,一位僧侣曾送他一件莲花做的僧袍,以示全然的洁净。此后每到佛诞,缅甸人都会献上一件莲花袍给佛祖,不过只是形式而已,毕竟谁能真的用莲花做成袍子呢!大概90年前,茵莱湖的一位老奶奶,异想天开地用莲梗抽的丝做成了一件僧袍,这项手艺从此成为湖上乃至全国一绝。<br> 阿奇围的这个围巾就是藕丝围巾,外观看很像棉麻的感觉,摸上去比棉麻软一些,价格与棉麻相差极远,这条藕丝围巾120美元,如果喜欢应该卖一条,因为其它地方你几乎是卖不到的! 船家与这里的人很熟,趁我们疯狂购物之际,在一间休息室中玩起了一种类似台球的游戏,抽着当地自制的土雪茄,在茵莱湖上这种制作雪茄烟的小工厂也很多,阿奇没有去参观,稍有遗憾! 船家真的很专业,购物完毕,船家会认得每个客人,不会让他们上错船的。 中国古时有女子裹足之美,“三寸金莲”,一种扭曲的审美害了无数中国女子,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革除了裹足的陋俗。而另一种畸形的审美至今还在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Karen)的一支巴东族中续存着,虽然并不普遍,大多只是为了生计,但物以稀为贵,为了迎合外来旅客的眼球以及猎奇心里,也包括阿奇,这就是“长颈族”。 她们除了让游客拍照赚取小费,空下来也会织布或做些旅游手工小商品来卖。 这个长颈族女子阿奇在许多旅行记录中都见过,颈部的铜圈大概有二十多个,阿奇想在她们的族中她一定是非常突出的美丽的女子了,如今年龄有点大了,但仍旧风韵不减,自信不减!从她的服饰上看,她定是个心灵手巧的女子,就连铜颈圈上都拥有精致的装饰。 据巴东族的传说,以前居民惹怒了神灵,就派了老虎来吃女人。因此他们决定所有女孩都戴铜颈环以自卫。不过,也有传说,这些喀伦人原住在缅甸东部,以务农为生,与世无争,但外人对该区的天然资源有意并吞而引发战争。男人出去打战,女人就把贵重金属品铸成金、银或铜环,戴在颈上或脚上,这风俗就流传下来。真相如何阿奇没能听到确切的说法,但长颈族还是这样流传了下来,存在即合理吧!<br> 她们不仅是在颈部,就连手腕和脚腕也会套上金属圈,这让阿奇在视觉上真的很不舒服。<br><br> 临窗美女。 长颈族妇女,以颈长为美,女孩子从5岁开始在颈上套铜圈,随着岁数的增加,她颈上铜圈的数量也在增加,加叠的铜圈借助锁骨的支撑拉长脖子,直到身体完全定型为止.看这两个女孩子从颈上圈圈推算应该有十五、六岁的样子,大概从这时就已经注定了她们的一生是要靠长颈来谋生了! 拍了几张,付了小费,真心不愿再多滞留,心里一直不能接受这是怪象的存在。于是去看了一家制作草纸的小作坊,说是作坊其实简单到只有两三个人的一个家庭小操作。<br> 左图是做纸的原料树,用这种树的树皮扒下来,然后经过右下图的木锺反复砸打,将树皮捣成泥状,放入右上图的池中,用特制的细筛托起树皮泥桨与水的混合物,晾晒就成了一种较粗糙的纸,这种纸大多用来作灯罩、扇面等。 这是在一家餐厅看到的用这种制纸方式加上喜欢的树叶或者花瓣制成的灯罩,真的很漂亮! 行驶在茵莱湖上,有时会有这样的一叶小舟靠拢到我们的船边,推销一些旅游小商品。 这是个极腼腆的小姑娘,船靠过来,却只是抿着小嘴笑。 不厌其烦地一样一样地拿出来展示。 也会看到僧侣划着小船飘然而过。 茵莱湖上“打船”出行,天气瞬息万变,一会儿晒得没遮没挡,一会儿又是风雨交加,而风和日丽时总会让人无限沉醉! 架在湖上的电线。 风雨中的捕鱼人。 乌云与太阳的对抗。 湖上飞舞的白鹭。 茵莱湖上“打船”出行的那些时光,阿奇好好体会了一下茵达人的水上生活,出门上船,回家下船,而家好像也是漂动着的,船与茵莱湖的人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阿奇回来好久都还回味着那段水上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