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都桂湖森林公园20250924人生即缘图/文

人生即缘

<p class="ql-block">20250924上午晴,初秋时节气温19-28度。我们来复中学部分同学相约,到位于成都新都区相聚。秋游桂湖公园、森林湿地公园、宝光寺等风景名胜景点,品尝当地美食美酒,把酒言欢,畅叙同窗情。打言一首记之。</p><p class="ql-block">《秋游新都桂湖》</p><p class="ql-block">乙巳初秋艳阳天,</p><p class="ql-block">来中同学聚蓉城。</p><p class="ql-block">新都桂湖赏荷桂,</p><p class="ql-block">​拜谒文豪杨升庵。</p><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Z宜红兄诗作:</p><p class="ql-block">《新都共醉》</p><p class="ql-block">一别同窗五十秋,</p><p class="ql-block">年近古稀往事悠。</p><p class="ql-block">新都此际宜宾客,</p><p class="ql-block">共醉当年少年游。</p><p class="ql-block">我们听当地朋友介绍说,近年新建了一个新桂湖公园(又称桂湖森林公园),走近竟然发现这里如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亭台楼阁、绿水拱桥,植被茂盛,是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公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桂湖森林公园与升庵桂湖仅一墙之隔,占地208亩,其中水面占82亩。整个公园环绕着湖泊而建,风格上继承了老桂湖的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主要景点有新都籍历史文化名人杨慎、王益、梅挚、王铭章、田家英、艾芜等的雕塑像和墓地。</span></p><p class="ql-block">王铭章将军墓地: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的墓地,他在台儿庄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而牺牲殉国。</p><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如果你夏天来,就能看到湖中的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天香阁船舫茶楼:在湖面上,你可以找到船舫茶楼,坐在那里品茗喝茶是成都人放松享受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划船游湖:湖中划船,踩着多彩颜色的鸭子船在湖中游曳。</p> <p class="ql-block">天香阁</p> <p class="ql-block">鱼尾狮</p> <p class="ql-block">杨慎(1488年12月8日1—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p><p class="ql-block">杨慎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p><p class="ql-block">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p><p class="ql-block">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关于杨慎著述种类之丰富,明清学者皆称其第一。其数量,明人简绍芳说400余种,嘉靖年间王世贞说92种(撰45种,编47种),万历年间李贽《续藏书》卷12中说有117部。焦兹说访求到153种。《明史》本传说100余种,清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搜集到杨慎著作42种,收入该书中有39种。</p><p class="ql-block">民国初,杨守敬《增订丛书举要》卷60中说有145种。杨慎的著作今有明陶宗仪《说郛》中的12种,清《四库全书》中的39种,李调元《函海》中存45种,民国《丛书集成初编》中存76种。除此之外,还有散见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者数十种。据专家调查统计,杨慎著作流传至今者,共存174种。如:</p><p class="ql-block">经学:《升庵经说》《易解》《檀弓丛训》《周官音诂》《檀弓记》(注)等等。</p><p class="ql-block">史学:《南诏野史》《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滇程记》《南诏野史》《晏子春秋》(评点)《鬻子》(评注)《山海经补注》等等。</p><p class="ql-block">杂著考订:《丹铅总录》《丹铅余录》《丹铅别录》《金石古文》《石鼓文音释》等等。</p><p class="ql-block">音韵文字:《转注古音略》《古音从目》《奇字韵》《古音猎要》《古音骈字》《六书索隐》《音韵略例》等等。</p><p class="ql-block">诗词评论:《升庵诗话》《千里面谭》《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词品》《词品拾遗》等等。</p><p class="ql-block">书画评论:《书品》《画品》《墨池琐录》《书画神品目》《法帖神品目》等等。</p><p class="ql-block">医学:《素问纠略》《脉位图说》等等。</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升庵诗集》《南中集》《南中续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p><p class="ql-block">编纂:《古今风谣》《古今谚》《丽情集》等。</p> <p class="ql-block">王益字舜良,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王安石之父。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历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判官,新淦(今江西新干)、庐陵(今江西吉安)、新繁(今四川新繁)知县、韶州(今广东韶关)知州等地方官,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卒赠工部郎中,后以子贵追封楚国公,赠太师中书令。宝元二年己卯(1039年)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王益娶妻徐氏、吴氏,共生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p><p class="ql-block">新繁县东湖瑞莲歌 </p><p class="ql-block">王益〔宋代〕</p><p class="ql-block">火云烁尽天幕腥,水光弄碧凉无声。</p><p class="ql-block">荷华千柄拂烟际,杰然秀干骈双英。</p><p class="ql-block">天敕少昊偏滋荣,宵零仙露饶金茎。</p><p class="ql-block">袅袅飘风起天末,绿华珰来琤琤。</p><p class="ql-block">觥觞式宴资击赏,何人掞藻飞笔精。</p><p class="ql-block">越国亭亭八百里,木兰泛咏称明媚。</p><p class="ql-block">争如锦水派繁江,孤根擢翠葩分腻。</p><p class="ql-block">紫清合曜流霞晖,楚台无梦朝云飞。</p><p class="ql-block">韩虢佳人新侍宠,温泉宫里赐霞衣。</p><p class="ql-block">赫赫曦阳在东井,珍房萃作皇家庆。</p><p class="ql-block">流火初晨复毓灵,连璧更疑唐杰盛。</p><p class="ql-block">眇观熙政接元和,嘉穀重荣田野歌。</p><p class="ql-block">高宗昔庆刘仁表,五色卿云世甚少。</p><p class="ql-block">我今取喻进德流,优哉祥莲出池沼。</p><p class="ql-block">草莱泥滓俱弃捐,致君事业殊商皓。</p><p class="ql-block">归作臯夔稷卨臣,同心一德翊华动。</p><p class="ql-block">留题清凉院 </p><p class="ql-block">王益〔宋代〕</p><p class="ql-block">背倚青峰面枕溪,濡毫新向壁间题。</p><p class="ql-block">善根不挠金莲合,净界无尘水月齐。</p><p class="ql-block">会启苾蒭真乐境,花开檐蔔远香畦。</p><p class="ql-block">因思祖塔尝游处,更在龙蟠虎踞西。</p><p class="ql-block">灵谷 </p><p class="ql-block">王益〔宋代〕</p><p class="ql-block">灵谷神仙宅,言归肆目新。</p><p class="ql-block">山光远如画,秋色老于人。</p><p class="ql-block">世俗棋争劫,人心海变尘。</p><p class="ql-block">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间身。</p><p class="ql-block">句 </p><p class="ql-block">王益〔宋代〕</p><p class="ql-block">不逢星汉使,谁识是灵槎。</p><p class="ql-block">和梅公仪新繁县顯曜院 </p><p class="ql-block">王益〔宋代〕</p><p class="ql-block">梵宇萧条白日长,苦空谭尘接藤床。</p><p class="ql-block">云章酷爱休诗丽,莲柄慵思远社香。</p><p class="ql-block">石发雨梳鸡苑寂,风梭春织鹫山凉。</p><p class="ql-block">劫灰心火销平尽,又听钟声下讲堂。</p><p class="ql-block">和梅公仪留题重光寺罗汉院赠宪上人 </p><p class="ql-block">王益〔宋代〕</p><p class="ql-block">晓剃吟髭雪半零,海窗曾咒钵龙醒。</p><p class="ql-block">蚤知西竺能持法,应笑南僧不会经。</p><p class="ql-block">云气昼间侵尘柄,藓痕春老上铜瓶。</p><p class="ql-block">近来禅观都无语,手指馀花满寺庭。</p> <p class="ql-block">梅挚(994-1059),北宋官员,字公仪,成都府新繁县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并先后出任蓝田上元知县,苏州通判,开封府判官,陕西都转运使,知昭州、滑州、杭州,知江宁府、河中府等地方官,死于河中府任上。</p><p class="ql-block">梅挚为官32年,清正廉有,政绩卓著。《宋史,梅挚传》评论分"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绩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p><p class="ql-block">在梅挚的作品中,对当进和后世最具影响的当推《五瘴说》。瘴即瘴气,我国南方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人一染上,往往死掉,在梅挚看来,瘴气固然可怕,但官府的租赋、刑狱、伙食、货财、帷簿五种瘴气更为可怕,官员染其一种,便会引起"民怨神怒",遭到历史惩罚。但有人还不警觉,实在荒唐。此文言简意赅,击中时弊,60年后,因直言上疏贬官昭州的邹浩作诗曰:"五瘴作时虽不染,一篇留诫指其然。"南宋初年,文学家吴曾在他的一篇《能改斋录》中也详载了《五瘴说》及其原委。南宋绍熙元年(1190),《五瘴说》由广西经略安抚使朱唏颜跋文、石俛书写,刻在山水秀丽的桂林龙隐崖。1963年郭沫若游桂林,登榕树楼,特为梅挚《五瘴说》吟诗一首。其中有两句说:"榕树楼头回壁深,梅公瘴说警人心"。</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年间,新繁知县沈居中在东湖之南建三贤堂、绘三贤像纪念乡人梅挚和有功绩于新繁的唐、宋县官李德裕和王益。清代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三贤堂又进行了重修和培修。今三贤堂虽不存,但刻有梅挚《五瘴说》的石碑仍屹立于新繁东湖之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铭章(1893年7月4日—1938年3月17日),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县泰兴乡(今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人。抗日名将,革命烈士,生前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p><p class="ql-block">1911年,王铭章参与保路同志军反清作战。二次革命时,参加上海讨袁军战斗。返川后,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1914年毕业,后入职川军刘存厚部。</p><p class="ql-block">1916年,王铭章参加护国运动,升任连长。1917年,川滇战争爆发,功升营长。1924年,川战平息,王铭章晋升师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4师师长。1936年,王铭章部移防多地,后晋升中将。年底,西安事变爆发,王铭章奉调入陕,行至汉中时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夏,王铭章回师广元,移防德阳。1938年3月,王铭章率川军41军不足3000人坚守滕县,面对日军重兵猛攻,他登城督战,誓死抵抗。经4个半昼夜激战,虽伤亡惨重但仍挫败日军南犯徐州计划,为台儿庄大捷创造有利条件;3月17日,王铭章在山东滕县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发出褒奖令,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王铭章将军名列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田家英(1922年—1966年),本名曾正昌,笔名田家英,四川双流人。1936年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历史组组员。</p><p class="ql-block">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含冤而死</p><p class="ql-block">由于毛泽东晚年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思想上,田家英和毛泽东产生了分歧。田家英向来敬重毛泽东,把他视为导师、父辈,正是因为他对毛泽东的爱之切,才对毛泽东的一些认识倾向忧心如焚,正是由于他不会“见机而作”,使他成为江青和陈伯达的眼中钉,进而他被安上了“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p><p class="ql-block">田家英</p><p class="ql-block">那是1965年的寒冬,毛泽东再次来到杭州。该年12月他在杭州召集五位“秀才”:陈伯达、田家英、胡绳、艾思奇、关锋召开会议,要他们每人为一本马列经典著作写序,由于那天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所聊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写序的范围。毛泽东谈着谈着忽然又转移了话题,针对1965年11月的《文汇报》所载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12月8日的《红旗》杂志所载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毛泽东说了一段评论式的话,在他谈话刚一结束,陈伯达就把这事告诉了江青,于是原本只作为毛泽东随口而说的话却要整理出谈话纪要,于是这一任务便落在了田家英的身上。田家英看过纪要后,删去了毛泽东关于姚文元和戚本禹的那段评论式的话,此时的田家英完全是出于正气、正义而删的,不料他的这一举动却触怒了江青一伙,于是他们给田家英安了一个在当时足以置之于死地的罪名“篡改毛主席著作”。</p><p class="ql-block">田家英毕竟是一介书生,毛泽东和田家英在闲谈中曾戏言在田死后应立一墓碑,上书“读书人之墓”。田家英继承了读书人的好传统——好学敏思、忧国忧民、洁身自爱、不慕名利、以天下为任,以苍生为念,正是这种优秀的传统铸就了他新一代读书人的性格,即便革命成功身居高位也不曾异化为官僚政客,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他无法防御那些玩弄权术的小人,最终成为他们的牺牲品。</p> <p class="ql-block">艾芜艾芜(1904年6月20日—1992年12月5日),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中共党员。1921年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为逃避包办婚姻离家南行。1927年后在云南、缅甸做劳工,曾任报馆校对、副刊编辑、教师,1931年与沙汀联名写信向鲁迅请教小说创作问题,同年参加左联从事专业创作,任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文化局长,四川省文联临时党组成员,省作协筹备组组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与巴金、张秀熟、沙汀、马识途并称“蜀中五老”。鲁迅称其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被称作“流浪文豪”。</p><p class="ql-block">艾芜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其中《南行记》以滇缅边境流浪经历为背景,展现西南边疆下层社会风貌6</p><p class="ql-block">。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p><p class="ql-block">。著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山野》《故乡》《百炼成钢》,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续篇》《夜归》《春天的雾》等。1957年创作反映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6</p><p class="ql-block">。1981年后南行创作《南行记新篇》,晚年出版《艾芜文集》(十卷)。2013年新都区恢复重建艾芜故居,2019年建成艾芜纪念馆,包含乡风民俗园、初心与使命馆等展区。2024年诞辰120周年之际,新都区举办“艾芜和他的朋友们”青年学术研讨活动9</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雕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