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浒传》中有一小段对僧人的点评,结合时下释永信案件,使人顿生“又验证”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点评出现在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中,“那时古人评论到此去处,说这和尚们真个厉害,因此苏东坡学士道:‘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和尚们还有四句言语,道是:‘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个字色中饿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施耐庵老先生这样写,绝非中伤佛门,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佛门净土也有污垢,社会本就善恶并存,惩恶扬善本就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大工程,佛门也不能例外。小说通过恶僧衬托石秀、鲁智深等义士的豪迈气慨,衬托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杭州六合寺大惠禅师等得道高僧的佛门大道,衬托鲁智深、武松最后修得正果在于本心纯正。这些高德、义士才是社会的主流,是人间力量和温暖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中的恶僧地位都低,佛门中的蝼蚁而已,和潘巧云苟合的裴如海半路出家蓟州报恩寺,法名海阇黎,普通和尚;霸占瓦罐寺的崔道成和丘小乙是假僧假道。他们的存在,与其说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如说是戒律、教化对恶僧、恶人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结束他们恶行的最好办法就是结束他们的罪恶性命。所以,石秀杀了裴如海,鲁智深杀了崔道成和丘小乙。这和“因果”的传统文化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历来受到善良的人的敬重,我们读《水浒传》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对石秀、鲁智深的侠义津津乐道、赞叹不已,极少人质疑他们不人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在古代没有问题。现代就不同,未经法律审判,不能给恶人定罪。这当然也没有问题,法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不过,大胆猜测,假如现代法律宣判石秀、鲁智深无罪的话,会不会更得民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除污垢,教化是有作用的,辅以法律的话,作用更大。名著之所以经典永流传,因为其揭露的社会现实屡屡上演,其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另辟蹊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蹊径给我们教益和启发是有的,大快人心也是有的,现实的操作可能性为零,不要说现实没有侠客,即使有,也不能让侠客把恶人一杀了之,总要走法律程序。因果之说虚幻,法律制裁难免缺漏,法律程序时间跨度长,于是,作恶者心存侥幸,或者肆无忌惮,有的存续时间很长很长。像释永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释永信案由于释永信佛教领袖地位,备受瞩目,它对佛门的摧残、对信众的打击以及对民众的伤害是史无前例的,每个人都在拷问:“这样的货色为什么能取得那么高的宗教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水浒传》中的恶僧事件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释永信案件不仅关乎个人行为,更关乎宗教管理、社会管理、选人用人、权力监督、社会风气等深层次问题。从2015年“释正义”举报到2025年启动调查,时间跨度之长,公众舆论关注之切,实为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家引人向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人皆可成佛。”心坏了,怎么修也修不好的,怎么可能成佛呢?!而他却做了多年的宗教领袖,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实上,从曝光的贪腐案件来看,各行各业都存在作恶多年步步高升的案例,正直善良的人退避三舍,老百姓骂娘,这给政治生态敲响了警钟,给法律敲响了警钟,给社会良俗敲响了警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帮助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在《管子·牧民》中写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至今,来自二千多年前的清醒声音依旧振聋发聩,召唤“朗朗乾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