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小米” ——探访陕北36座古堡龙州堡(一)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四十七站 2024年10

任可

从东门沟(清平堡)出发,进入贾大路30公里约1小时到达龙州堡长城遗址。自探访延绥36堡的第一堡以来,龙州堡是第23堡,也就是说在陕北的山川沟壑中已经转了一个多月了,有点累有点想家了。但是一查龙州堡竟在靖远波浪谷风景区的边上,顿感快到家的感觉。 原因一是陕北的三边地区(靖边、安边、定边)位于陕西最北部,与家乡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东部接壤(如定边县与宁夏盐池县、同心县等相邻),两地同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形、气候相似,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连贯性,历史上常被视为同一地理单元的组成部分。二是古代均属边防要地,三边地区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核心区域,盐池县则是宁夏镇所属地,同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塞,在军事防御体系中相互配合。 其中延绥第36堡盐场堡与宁夏盐池长城关距离十几公里同,两地虽分属不同政区,但因地理邻近,经济、人员往来频繁。三是两地均受黄土文化、草原文化影响,民俗(如剪纸、秧歌)、方言(晋语片区)、饮食(以面食、杂粮为主)等具有相似性。四是从刚解放时在宁夏主政的几乎都是陕北干部,在改革开放初期三边地区人员大量移民宁夏。当陕北发现油气之后,富裕起来的陕北人涌入宁夏做生意,在宁夏买房定居的很多,使得周边的陕北朋友邻居增多,所以从心理上来讲也没把三边地区的人当作外地人。在加波浪谷已经来过两次了,熟悉的地区、熟悉的民风、熟悉的景色,叫人倍感亲切,驾车的的时候也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小调。 进入龙州乡境内,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这里已经没了山区梯田蜿蜒层叠,而是一幅平原田野的阡陌风光。各类农作物茁壮成长。玉米挺拔,穗粒饱满;向日葵迎着阳光,花盘硕大。那千亩绿浪中,点缀着丰收的色彩,空气中弥漫着作物成熟的芬芳。笔直的田埂小路,似大地的脉络,格式化着大地。慢行之中,能听见虫鸣鸟叫,感受田园的静谧与生机。 穿过一片农舍时,突见一房屋窗口挂着招牌“小米”字样,马上停车下去购买。长期在外旅行,可口饮食很重要的,我早上有喝小米粥的习惯,每次出门车上都带有小电锅和小米。这出门一个多月了,小米已经喝完,正愁下顿无米下锅,现在是瞌睡遇到枕头了。小米金灿黄亮,一看就是极品,每斤8元。我因为吃的少,所以一般在超市都买最贵的也就7元钱,问老乡,你这里是乡间,怎么这么贵呢?老乡笑日:这是陕北最好的小米,不是缘分你是吃不到的,吃了你就知道值不值了。虽然没吃,但看品相也知不错,称了10斤。加了微信,如好可以邮购。 晚上迫不及待的熬了一锅,淡绿色的米油飘在粥面,一股股香气喷鼻而来,抿一口,小米的醇香直窜鼻腔,没有丝毫粗糙感,反而细腻绵滑,在舌尖轻轻一抿就化开,带着微微的清甜,是粮食本身最纯粹的味道。 一碗下肚,胃里暖融融的,不顶不胀,只觉得舒服。尤其是今天下了一天的雨,考察了古堡后又游玩了波浪谷景区,人是又累又乏。中午只是吃了点面包榨菜,现在喝上一碗,从喉咙到肠胃都被温柔包裹,浑身的寒气仿佛都被驱散了,剩下的全是熨帖和满足,就像陕北的黄土高原一样,质朴却充满力量,让人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安稳劲儿。 说实话,陕北小米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是接受革命教育的结果,最著名的就是中国革命是“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想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物资匮乏,没有大米白面,只有小米这种粗粮当军粮。我现在喝着香香的小米粥,可是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功臣啊。 2024年10月22日于龙州堡<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