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足够让历史烽烟散尽,但从未让中华民族的记忆褪色。抗战胜利的里程碑矗立在历史长河第80个刻度——这一次,我们不再仅以烛火追思,而是用青春的指尖激活沉睡的档案;不再仅靠文字谈史,而是让抗战博物馆、陈列馆和历史图片倾诉血泪抗战的故事…… <br> 红军村推出“抗战ABC”系列内容,便始于这样的民族记忆。我们不想只重复宏大叙事里的硝烟与呐喊,更想俯身拾起那些被时光尘埃轻掩的重大历史关节点,重现那段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 <br> 这里的“A”,是“基础”——还原历史的基本脉络与关键节点,让每个中华儿女都能清晰触摸那段历史的骨架;“B”,是“背后”——挖掘宏大事件下个体的命运轨迹,让冰冷的史实因鲜活的故事而有了温度;“C”,是“传承”——连接过去与当下,探讨抗战精神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br> 我们知道,抗战历史图片是无声的证言。它是无数人用生命写就的警示,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淬炼出的韧性。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以抗战博物馆、陈列馆为平台,努力用平实的语言、真实的画面、典型的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演绎一幕幕历史大戏,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br> 铭记抗战,是为了让曾经的苦难历史不再重演,捍卫世界和平;铭记抗战,是为了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勇气,照亮未来的路;铭记抗战,是为了维护抗战胜利的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r> 由于采编和研究水平有限,收集重大历史事件图片困难,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br><br>第1集:九一八事变<br>第2集:一二八淞沪抗战<br>第3集:中央苏区抗日浪潮<br>第4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br>第5集:红军长征 北上抗日<br>第6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r>第7集:七七事变 全国抗战爆发<br>第8集:上海保卫战<br>第9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br>第10集:八路军挺进华北<br>第11集:新四军挺进华中<br>第12集: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一<br>第13集: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二<br>第14集:中国敌后战场游击战之一(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根据地)<br>第15集:中国敌后战场游击战之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大反攻作战)<br> 2025年9月3日,中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抗战英雄集体方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开辟了抗战的敌后战场。在抗战过程中,敌后战场由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逐渐上升为抗日的重心,成为与日军作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为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br>一、中国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较好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根据抗战战略分工,国民党军承担正面战场作战任务,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承担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游击战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沦陷区大步前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积小胜为大胜,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苏南、淮南、豫皖苏边等大小24块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力量,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从1941年开始,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急于在最短的时间里征服中国,不断增加侵华兵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也逐步升级。为了摧毁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对“非治安区”的“大扫荡”越来越残酷,“铁壁合围”“纵横合击”“捕捉奇袭”等战术被反复推广。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使从华北到华南广袤的区域里惨案迭起。有一次在华北冀中的一次大“扫荡中,敌人竞残杀、伤害、抓捕群众达5万多人,千里平原“无村不戴孝,到处闻哭声”。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根据地军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华北,八路军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先后粉碎了日军对鲁西、冀东、冀鲁豫边区和冀中的残酷大扫荡。又在晋冀的北岳、平西地区、晋冀豫的太行、太岳地区和山东沂蒙山地区粉碎了日军的“铁壁合围”。在华中,坚持抗战的新四军于1941年重新组建了军部,并立即部署了反击日军“大扫荡”“大清乡”的策略。在苏北、苏中、淮南、鄂豫边区、苏南的广阔地区内,开展了艰苦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击溃了日伪的所谓“政治清乡”“军事清乡”“行政清乡”“经济清乡”“特务清乡“等一系列军事进攻和心理进攻,扩大了根据地,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在华南,由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在东江、珠江三角洲及琼崖等地区,顽强坚持斗争。经过三年多的英勇奋战,恢复、巩固和发展了原有的抗日根据地,打乱了日军把海南岛变为其支援太平洋战争的重要基地的战略设想,有力地支援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区的军事行动。<br>自1937年9月平型关初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八路军、新四军等在敌后战场对日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敌6万余人。1938年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兵力40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8%,抗击伪军7.8万人,达100%。敌后游击战不仅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直接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而且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大量兵力转向保守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战略进攻,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r>二、中国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逐渐上升为抗日主战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敌后根据地。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到1945年8月大反攻期间,除1944年春日军重新向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了一次带战略性的进攻外,只发动过南昌、随枣、长沙等有限规模的战役性进攻,其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并没有严重的战事。这样长的时间内,日军侵华的主力是对着解放区作战的。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达54万人,占其侵华(不含东北)总兵力的62%,伪军14.5万人,达100%。1940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47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1941年至1942年,日军更加强调集中力量打击共产党,使用其侵华兵力70%左右约40余万人(不含东北),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实施“扫荡”、“清乡”,企图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到1943年冬,美英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转入战略反攻时,敌后解放区战场还抗击着侵华日军的58%,约35万人;伪军的90%,约73.5万人。由于中国敌后战场的解放区军民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村落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伏击战、奔袭战等等战法,陷日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消耗和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为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1941年到1944年,敌后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艰苦的斗争,浴血的奋战,极大地锤炼了抗日军民的斗争意志。无数抗日志士,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壮烈牺牲,把自己年轻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br>到1945年春夏,八路军、新四军等已经由抗战之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91万余人,民兵发展到220余万人,根据地发展到19块,人口有9550余万人,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创造了坚实的基础。<br>三、中国敌后战场的解放区是战略大反攻的出发地,也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从1943年秋开始,敌后解放区战场扩大对日局部反攻的规模,到1945年夏季大规模攻势作战结束时,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共收复县城70余座,歼灭日伪军40余万人,基本上扫清了敌后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把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同时进军我国东北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随即向华北、华中和华南日军占领的主要交通线及城镇据点展开猛烈攻击,发起了强大的战略反攻,打击和牵制了日军驻关内的大量军队,使其不能支援东北关东军,从而保障了苏联红军歼灭关东军的远东战役的胜利进行。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各以一部兵力迅速挺进东北,同东北抗日联军一起,配合苏军作战,迅速解放了东北全境。由于日伪军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拒不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缴械投降,致使敌后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作战一直持续到日军早已投降的1946年初。总之,抗战进入战略反攻后,共产党领导的各种人民武装,在收复失地、配合盟军进行对日最后决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r> 193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延安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抗战 1939年毛泽东在抗大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战 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在山西洪洞县八路军总部 1942年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中英勇捐躯 彭雪枫烈士,新四军第4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率领第4师西征,解放鄂皖苏广大地区,,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自卫反击作战中,不幸牺牲。 1941年1月,国民党军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与国民党谈判时被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 包森(1911—1942)烈士,原名赵宝森,陕西蒲城人,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2月17日在河北遵化境内野孤山一带指挥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烈士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烈士 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罗忠毅烈士。1941年11月28日在江苏溧阳塘马村,率部与日军血战,英勇捐躯。 新四军第6师16旅政委、苏南军政委员会主任廖海涛。1941年11月28日在江苏溧阳塘马村,与日军血战,英勇捐躯。 1937年8月至1940年12月,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1937年至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晋鲁豫、晋西北、山东等多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华北各个根据地的八路军对敌进行了大小战斗1.5万余次,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38年,新四军在华中开辟了苏南、苏中、苏北、皖北、皖东、皖南等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除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外,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建立了16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1938年4月28日,日军在华中淮北地区集结 1938年秋,日军在苏南水网地区作战。图为日军在运送伤员 1939年3月2日,日军第12军第5、第21、第114师团攻占苏北泗阳、淮阴,继而占领海州,封锁连云港。图为日军在淮阴 日军清乡、扫荡时烧毁华北、华中、华南无数村庄 在华北,被日军烧毁的中国村庄和屠杀的老百姓 日军为了封锁中国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到处制造无人区。图为无人区铁丝网 日军发动清乡期间,在苏南、苏中等地设置千里竹篱笆封锁线。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把无数中国村庄变成一片瓦砾。 1943年,日军在河北阜平杀害大批平民 1943年5月,日军对河北狼牙山进行大扫荡。图为这家父母被日军杀害,留下两个孩子在废墟中。 图为日军制造无人区内无家可归的孤儿 在日本侵略下遭受苦难的中国儿童 八路军指挥员在反扫荡中 八路军战斗在青纱帐中 八路军在华北战场中缴获日军武器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图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政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在前线指挥作战。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在华北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8年年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发展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图为罗荣桓在泰(山)西东平湖召开的山东津浦路西地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形势报告。 八路军第一二O师师长贺龙(左)、政治委员关向应(右)在前线观察地形。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二O师开始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根据地军民打退日军万余人的五路进攻,收复宁武、神池等七个县城。 八路军第120师358旅骑兵进入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在政治委员李井泉等的率领下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行进在太行山中。1938年春,晋东南根据地军民取得了抗击日军九路围攻的反扫荡胜利,建立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东北抗联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海南琼崖纵队女兵活跃在抗日战场上 八路军攻克日军据点 八路军在“青纱帐”里准备伏击敌人。 敌后游击战——村落战 敌后游击战——地道战 敌后游击战——麻雀战 敌后游击战——围困战 敌后游击战——地雷战 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 敌后战场上的儿童团 河北妇女抗日自卫队 新四军在反扫荡中的瞭望哨 敌后根据地民兵在树上放哨 在华南敌后,小游击队员在向敌人射击 新四军女兵 新四军女兵。上海战地服务团女兵在皖南歙县棠樾村与周韬奋合影。 宁夏回族群众举行抗日集会 新四军骑兵部队 华中根据地人民在投票选举自己的政府干部 华北根据地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 华中盐阜地区群众踊跃参加新四军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群众踊跃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民谣广为流传。 1941年鄂豫边区成立三三制抗日政权 1941年5月,新四军淮南津浦路西部队保卫夏收,帮助根据地农民收割麦子 华中抗日根据地民兵 1941年1月初,国民党第三战区发动围剿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图为在茂林镇待命出发的新四军皖南部队 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命令 中共中央1941年1月20日为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发出通电 194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在《新华日报》上发表题词 新四军重建军部后战斗序列1 新四军重建军部后战斗序列2 1941年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新四军军直机关干部会议上作报告 1941年10月,陈毅代军长为新四军第2师作反清乡、反扫荡的动员报告 1941整编后的新四军1师 1941年整编后的新四军3师 苏南新四军部队干部合影。左起:王集成、张开荆(作战科长)、粟裕、罗忠毅、罗化成(政治部副主任)、王绍杰、傅狂波(侦察科长)、罗桂华(组织科长)、蓝荣玉(保卫科长) 活跃在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的江抗新四军部队(第6团),中立者为叶飞。 1940年初,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部分干部合影。前排左起:曾山、陈毅、刘炎、罗化成。2排左起:叶飞、何克希、彭柏山、罗忠毅、粟裕、3排左起:钟期光、刘培善、吴仲超等 1941年,第2师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左起:罗炳辉(左2)、方毅、张云逸(左5)、郑位三、刘顺元。 1941年6月,新四军第4师洪泽湖游击总队在运输物资 1941年11月,陈毅、张云逸到新四军第4师第9旅视察 1941年春新四军第6师第16旅部分领导人在江苏宜兴闸口合影。左起:谭震林、罗忠毅、廖海涛;后为王直 1941年春,新四军第6师第16旅政治部部分领导人在江苏宜兴合影。右起:廖海涛、方克强、内军、王直、张花南、许彧清、谢镇军 1941年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清乡作战示意图 1941年夏,新四军第6师第16旅在苏南溧阳县塘马进行刺杀比赛 1942年,陈毅与第2、第3师部分领导干部在淮南。左起:张树才、刘顺元、方毅、张爱萍、张云逸、陈毅、宋文(蹲者)、罗炳辉、杨梅生、龙潜、周骏鸣。 1942年夏,新四军武装保卫夏收,抢收粮食 1942年新四军第4师第一次授奖立功大会代表合影 1942年淮海、淮北、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作战示意图 1943年2月,黄克诚师长在第3师反“扫荡”战斗动员大会上作报告。 1943年2月,新四军第3师第8旅部分团以上领导人,在苏北盐阜地区反“扫荡”誓师大会上 1943年反“清乡”斗争期间,新四军第1师第3旅部分旅、团领导人合影。左起:鲍志椿、彭德清、严昌荣、卢胜、陶勇、蒋新生、林平。 1943年11月21日《解放日报》刊登采访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谈新四军苏中、苏南反清乡斗争胜利的报道 1943年12月19日,《解放日报》报道苏中新四军大破竹篱笆封锁线的消息 1943年10月,新四军第2师政治委员谭震林视察部队 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发布命令,将浙东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左2)、参谋长刘亨云(左3)、政治部主任张文碧 1943年12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进行战前练兵 1944年1月新四军第5师领导合影。左起:陈少敏、郑位三、李先念 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宋学义(左)和葛振林(右) 华北八路军1943年春季反扫荡示意图 华中新四军1943年春季反扫荡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