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1955年开始,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对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做了大量工作,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14条横贯盆地的地震——电法大剖面,对盆地的内部结构有了基本了解。</p><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盆地南部钻的显示井南17孔,见到了白垩系油砂。</p><p class="ql-block"> 在盆地内钻的两口基准井,发现了生、储、盖层,中央坳陷中的大庆长垣在地震资料上也已初现轮廓。</p><p class="ql-block">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以后选择高台子构造为突破口,拟定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简称“松基三井”)井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1959年4月,位于大同镇的松基三井开钻。</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3日,见到油气显示,取心见到油砂。</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松基三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喜喷工业油流,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到现场祝贺时,提议把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本期采访整理 伏虎</b></p> <p class="ql-block"><b>决策·战略东移</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开辟中国石油工业新纪元</b></p> <p class="ql-block"> 石油工业在国家“一五”计划中的失利,让开国元勋们忧心忡忡。</p><p class="ql-block"> 1952年,朱德总司令在召见时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时说:“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钢铁和石油,有了这两样,打起仗来就有了物质保障。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我要求产一吨钢铁,就产一吨石油,一点不能少。你要完成石油供应的任务,这是给你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1953年12月的一个傍晚,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了李四光。</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十分担忧地对李四光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乐观地、十分肯定地回答毛主席:“我认为外国人那套理论在我们这里可以搁起,问题不在陆相、海相,而是在于有没有石油和储油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接着,他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新华夏构造规律的观点出发指出:“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相当丰富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河、东海和南海,都蕴藏着石油。”</p><p class="ql-block"> 1958年2月27日-28日,邓小平在听取了石油工业部主要领导汇报时明确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从战略方面考虑问题,选择突击方向是第一个问题,要求重视对松辽、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勘探,争取在东北地区找出油来。</p><p class="ql-block"> 为此,石油工业部于1958年先后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华北石油勘探局。地质部也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勘探工作。从此,中国石油勘探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勘探重点开始向东部经济、交通发达地区实现战略性的大转移。</p><p class="ql-block"> 这一决策,对于加速松辽盆地的石油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发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难道石油都埋在外国人的脚底下?</b></p> <p class="ql-block"> 1914年,美孚石油公司利用两年的时间,在陕北延长一带寻找石油,钻了7口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布莱克,据此在他的《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书中作出判断——“中国境内贫油”!</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国际上“权威”们的论断认为:“世界已知油田,大都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因此,不可能储藏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p><p class="ql-block">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时,也曾勘查过石油,结果也以失败告终。好似给“中国贫油论”加上了注脚。</p><p class="ql-block"> 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进口石油,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直戴着“贫油”国的帽子度过了长达80多年的“洋油时代”。</p><p class="ql-block">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的地质学家们不信权威、不信邪,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向“中国贫油论”发起了挑战……</p><p class="ql-block"> 然而,挑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p><p class="ql-block"> 1957年,在国家“一五”计划结束时,石油部是各工业部门中唯一没有完成任务的部门。</p><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中国发展石油工业是靠天然油还是靠人造油的问题上,当时主管石油工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一锤定音:“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当然要靠天然油。”</p><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从玉门油田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的王进喜,利用休会的时间想逛一下北京城,可当他走到北大红楼附近的沙滩街,看到有辆公交车上背了个大气包。一问才知道,那是煤气包,是因为首都缺少汽油啊!</p><p class="ql-block"> 王进喜大吃一惊,连党中央的所在地、毛主席住的地方都没有油用,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当先进、开大会、受表扬?真是有愧啊!</p><p class="ql-block"> 这个西北硬汉,羞愧地蹲在路边哭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透过泪水,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代表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抹掉眼泪的王进喜暗下决心:“石油工人要长志气,我就不信石油都埋在外国人的脚底下?”</p> <p class="ql-block"><b>集结·石油会战</b></p><p class="ql-block"><b>十三路大军齐聚松辽大荒原</b></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初,石油工业部和松辽石油勘探局召开部党组扩大会和三结合技术座谈会,对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认为从地质资料看,整个大庆地区是一个很适于储油的构造带,已经拿到手的一块20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大油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远景非常乐观。</p><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13日,石油工业部以部党组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p><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至3月,从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参加会战的石油队伍,于3至4月间相继抵达大庆;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也陆续到达会战前线。到4月份,大庆已集结了4万多人。</p><p class="ql-block"><b> 三点定乾坤</b></p><p class="ql-block"> 当时会战队伍一直集中在长垣南部的大同镇,会战主攻地区也在长垣南部,但钻探时出现了新的情况:位于长垣北部萨尔图构造上的第一口井萨66井,于1960年3月11日完钻喷油,试油初期产量达到每日148吨,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大庆长垣南部的深井,会战领导小组根据萨66井的新情况和地质技术人员的分析,预计到长垣北部的油层厚度大、产量高,且靠近铁路线,交通更便利。因此当机立断,改变会战部署,把主攻地区从大同镇附近移往北部的萨尔图。</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9日,杏树岗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也喷出高产油流;1960年4月25日,大庆长垣最北部的喇嘛甸构造上第一口探井喇72井,完钻喷油,日产油量达到174吨。</p><p class="ql-block"> 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的陆续喷油,证明大庆长垣北部的3个构造不但含油,而且油层更厚、产量更高,这进一步证明挥师北上的决策是正确的,史称“三点定乾坤”。</p><p class="ql-block"><b> “真是个铁人”</b></p><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与孙永臣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到达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火车一到萨尔图,他便找到调度室,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只问:“我们托运的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进尺是多少?”当知道井位在马家窑时,他立即带领全队人员步行到井场,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黑油油的土地,他万分激动地说:“我们国家就是一块宝地。这回我们掉进大油海里啦,甩开膀子干吧,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2日,从玉门发来的钻机到达萨尔图,因大型起吊设备不够,王进喜说:“要早日拿下大油田,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和全队人员把60吨重的钻机部件化整为零,以撬杠、大绳、木头、钢管为工具,采用人拉肩扛的办法,经过三天三夜的苦干,终于将钻机设备从火车上卸下并搬到井场,用土办法把井架立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要开钻了,可当时水管线没接通,罐车又少,供水不足,王进喜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保证了萨55井于1960年4月14日正常开钻。</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钻进过程中,王进喜没离开过井场。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裹着老羊皮袄在钻杆上打个盹儿。经全队工人努力,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油田上第一口生产井。附近的老乡看到石油工人这么不要命地干深受感动,房东赵大娘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p><p class="ql-block"> <b>三年翻身仗</b></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29日,会战领导小组在萨尔图万人广场召开了石油会战誓师大会</p><p class="ql-block">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实现首车原油外运。</p><p class="ql-block"> 会战历时3年,第一年,数万名职工打了一场十分艰苦的勘探仗,基本探明了油田面积,并且当年就开辟了生产试验区,生产原油97.1万吨;第二年,在进一步开展勘探的同时,开展油田开发试验和科学研究,解决了一批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油田建设;第三年,在继续扩大油田开发面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了管理水平,建设起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 大会战取得了成功,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组数据:</p><p class="ql-block"> 196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达到647.8万吨,其中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8%。</p><p class="ql-block"> 1963年12月4日,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p><p class="ql-block"> 196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消息:“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b>丰碑,精神永存</b></p><p class="ql-block"><b>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写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b></p> <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10日,大庆石油会战一开始,大庆会战领导小组以石油部机关党委的名义,作出了《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号召广大职工学习“两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石油大会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油田规律,分析和解决会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p><p class="ql-block"> 油田广大职工通过学习“两论”,认识了大庆油田的具体实际和开发建设的规律。广大职工说,我们的会战是靠“两论”起家的。</p><p class="ql-block"> <b>工业学大庆</b></p><p class="ql-block"> 1964年初,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各地区、各部门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学大庆的先进企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p><p class="ql-block"> 工业学大庆运动对当时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b>三股气</b></p><p class="ql-block"> “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对于一个队伍来讲,就要有士气;对于一个人来讲,就要有志气。”这句话出自《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p><p class="ql-block"><b> 六大传家宝</b></p><p class="ql-block"><b> 1.人拉肩扛精神</b></p><p class="ql-block"> 指在生产和工作缺乏常规保证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非常规的办法克服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b>2.干打垒精神</b></p><p class="ql-block"> 指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广大职工自己动手,因陋就简,解决居住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b>3.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b></p><p class="ql-block"> 指石油会战期间,大庆家属组织起来,发扬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革命精神,大搞农副业生产的艰苦创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b>4.缝补厂精神</b></p><p class="ql-block"> 指大庆职工和家属,坚持勤俭办厂,为国家节约一寸布、一两棉花、一个纽扣。做出的棉衣面子是新的,里子用旧布拼成,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需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b>5.回收队精神</b></p><p class="ql-block"> 石油会战开始,广大职工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利用业余时间回收散失在油田各处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勤俭节约精神。</p><p class="ql-block"> <b>6.修旧利废精神</b></p><p class="ql-block"> 指石油会战初期,大庆人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业的创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b>岗位责任制</b></p><p class="ql-block"> 大庆的岗位责任制,就是把全部生产任务和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人身上,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保证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 <b>三老四严、四个一样</b></p><p class="ql-block"> <b>三老四严:</b>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三老四严”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62年,到1963年形成了完整的表述。</p><p class="ql-block"> <b>四个一样:</b>即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四个一样”是大庆职工把党的优良作风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油田会战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b>干工作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b></p><p class="ql-block"> 大庆人的这种工作态度,是大庆人社会责任感和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会战时期,这种工作态度,要求石油职工立足油田,着眼子孙后代,责任心讲“实”,技术讲“精”,第一手资料讲“准”和“全”,作风讲“严”和“细”。无论是集中会战,还是分散作业,都坚持“好字当头,质量第一”,做什么事情都要使人信得过,不马虎,不凑合。</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工作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大庆职工在工作中坚持进行自我检查、相互检查和专项检查,坚持有错就改,有偏就纠,保证做出的事情过得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些优秀先进的企业精神,至今仍在沿用。</p> <p class="ql-block"><b>底气·辉煌永续</b></p><p class="ql-block"><b>9·26成为大庆油田发现日、会战纪念日、人才日</b></p> <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26日,因为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这一天,也成为大庆油田发现日。</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22日,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庆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p><p class="ql-block"> 他说:“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和激情岁月里形成的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他希望大庆油田深刻认识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做强做大中国石油工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致贺信。</p><p class="ql-block"> 贺信中指出:60年前,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历尽艰辛发现大庆油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60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大庆油田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200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年、大庆建市30周年,经大庆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把每年的9月26日,确定为“大庆创业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大庆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自2025年起,将每年9月26日,设立为“大庆人才日”。</p> <p class="ql-block"><b>闯将·为油而生</b></p><p class="ql-block"><b>新时代铁人与大庆油田发现日同月同日</b></p> <p class="ql-block"> 1961年9月,还在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读书的王启民,中止了还有一年的学业,打点行囊听从祖国的召唤,奔赴松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p><p class="ql-block"> 对一个在北京求学的南方学子来说,那里是他的远方,是他的梦想,还有与生俱来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非常巧合的是,王启民的生日是9月26日,每年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纪念日也是这一天。</p><p class="ql-block"> 王启民说:“是上天安排我来到大庆,来开发大庆油田。”</p><p class="ql-block"> <b>主要功绩一:</b></p><p class="ql-block"> 他和同事们穷十年之功,开辟了向低渗透油层进军的新领域,增加储量近10亿吨,共开发加密调整井1万多口,为大庆油田实现第一个年产5000万吨稳产10年目标提供了保证。</p><p class="ql-block"><b> 主要功绩二:</b></p><p class="ql-block"> 他带领科技攻关团队,研究出“分层开采”方法,有针对性地控制开采,使高产又保持了10年。</p><p class="ql-block"> <b>主要功绩三:</b></p><p class="ql-block"> 从1980年开始,老区块开发呈现产量递减状况。他创造性地提出,下两根管到地下,不同情况区别对待。</p><p class="ql-block"> 这两根管一根管采注水层,一根管采未注水层,硬是把年产5000万吨从“六五”延续到“七五”。</p><p class="ql-block"> <b>主要功绩四:</b></p><p class="ql-block"> 1990年至2000年期间,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产量逐级递减。他把目光盯向了厚度只有0.5米的表外储层,用“先吃肥后吃瘦,吃完肉啃骨头”的方法,突破了低贫油层的开采禁区,保证了油田稳产再10年目标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据计算,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亿吨,可采储量近2亿吨,等于又找到一个大油田。</p><p class="ql-block"> “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使油田稳产再高产。”王启民寻找到的方法都是颠覆性技术,对大庆稳产再高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王启民又提出对高含水油田实施“稳油控水”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取得了高水平、高效益开发。</p><p class="ql-block"> 1997年,“稳油控水”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p><p class="ql-block"> 在他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到2002年,油田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7年,远远高于世界同类油田稳产期最长12年的纪录,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创造了油田人引以自豪的“大庆纪录”。</p> <p class="ql-block"><b>另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