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己的热爱去奋斗——记客家文化守护人梁德新先生

客都原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坚持自己的热爱去奋斗</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客家文化守护人梁德新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赖俊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口古镇一直都是我梦想神往的地方,这不单是我的上祖从梅县区松口溪南迁徙到畲江开基,有故土情怀;松口又是下南洋出发地,一江秀水,山川如画,人才辈出,其中梁德新先生就是其中一位。</p> 2011年梁德新老师(左)与作者合影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梁德新先生,1950年出生,为梅县区松口镇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2009年从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后,笔耕不辍,致力从事客家文化和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工作,被客属人士称为客家文化守护人。</span><br></h3><br><h3><b><font color="#ff8a00"> 30年教龄,皆因幼年自律自爱自强</font></b></h3><br><h3> 德新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特殊年代的交替。他先后在生父、养父、外婆任教的三间小学读书。其养父家在山口村(今仙溪村),距松口镇4公里。1966 年秋,他在离家约2公里的石泉坝中学读初中。那时学校正常的文化课几乎停滞,但他并未放弃求知,自律自爱尽量抽空学习。一次在汕头串联期间,他买了一套“矿石收音机”零件,从此迷上了电子制作。为了买零件,他挑木炭、卖柴挣钱;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物理老师。老师告诉他:“首先要看懂线路图和工具书,数学很重要。” 这番话成为他自学的动力,他开始钻研高中数学和物理知识。</h3><br><h3> 19 岁时,他把家中进口小闹钟拆开重装,竟能正常行走,这让他掌握了时钟的原理。在 1966 年,村里从学校图书馆和文化人家中搜出大量书籍,他趁机收集了约 300 本藏在家中阅读。这些书成为他重要的精神食粮,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如今,他仍然会收藏旧书刊、旧时钟,皆源于儿时的热爱。</h3><br><h3> 青年时期,梁德新做过多种职业。当农民、做过生产队粮食加工厂工人、村制糖厂工人,外出福建省龙岩县、永安县、漳平县做工,工种是割松香、烧乌油,有一段时间还在福建铁路沿线做生意。他先后在梅县城北镇的干才水库、丙村镇的银场煤矿、隆文镇的坑美村、卢敦凹等地做工。空余之时,他看书、写日记,伙伴们称他为“书呆子”。那时他代人写“恋爱信”,让对方抄,报酬是一包香烟,成功后请他吃喜酒。</h3><br><h3> 1977 年恢复高考后,他连续三年参加考试,虽接近录取线却未能如愿。直到 1980 年秋,在养父介绍下,他成为梅县桃尧公社凹上小学的代课老师,后转为“顶岗教师”。1981 年夏,他与桃尧镇澄坑小学的钟老师结婚。1982 年,他调到大美小学任初中数学、物理教师。 </h3><br><h3> 1988年秋,梅县教育局安排他夫妇由到梅县松口镇任教。他妻子被安排在松口新民小学(松口中心小学)。他先是被安排在松口街附近的小学,后来被安排到梅县松南中学。任课之余,他报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1993年他全家住在松口街,由小学到中学教书,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努力,2000年前后中学教师缺少,向小学抽调部分教师到中学任教,另一方面他有三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学习经历,坚持求知,自立自强、不断奋斗。</h3><br><h3> 2000年后至2009年,他任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期间,每周上课2至4节,一节文学社写作辅导课,其余时间由他支配;课外时间,他努力耕耘,热爱学习,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h3><br><h3> <b><font color="#ff8a00"> 兴趣使然,走上客家文化研究之路</font></b></h3><br><h3> 2011 年秋,我与梁德新老师第一次见面。当时见面在梅州时空百花洲办公室7楼。那时他刚任《客都旅游》杂志执行主编,而这之前正是我的工作岗位。虽然我们早已听闻对方名字,却一直未曾谋面。</h3><br><h3> 初次见面,他告诉我:“受家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我对文学有兴趣。机遇与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由农民到教师,读了中专在小学教书,读了大学在中学教书,在贵人帮助下又从教师转型为杂志社编辑。”那天,我们畅谈地方文化、华侨文化、旅游文化两个多小时,他的学识与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h3> 2011年梁德新老师参加客家文化活动 2011年梁德新老师参加客家文化活动 <h3> 相识十五年,我们多次合作采访、采风,从玉水到松口,从雁洋、三乡,到平远仓子下,也采访过林作尧先生、刘鸣钟先生、廖胜华先生等,记录下一个个客家文化的珍贵瞬间。梁德新常说:“有缘的人才会经常见面,人总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心怀热爱,点亮人生。”</h3><br><h3> 真正引导梁德新进入客家文化研究殿堂的,是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教授。1996 年,两位教授到松口镇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梁德新利用假期陪同他们走访各村,了解地方文化。两位教授白天调查、晚上整理资料的严谨治学态度,令他深受启发。在他们的指导下,梁德新完成了《松口镇仙口村客家田野调查》和《松口地区人文礼仪》约5万字的研究资料。1999 年,他受邀参加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客家民俗扛公王》。</h3><br><h3> 梁德新还特别提到另一位恩师——丘菊贤教授。这位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退休后回到梅州、编写了15 部客家研究著作的客学前辈。2000年,梁德新开始协助丘教授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逐渐在客家研究领域崭露头角。</h3><br><h3> 2005年是梁德新的创作丰收年。他在报刊发表文章30篇文章,协助编辑多部学术著作,并在“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合作论文《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同年10月,他在成都“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客家人的宗族文化和公尝文化》。此后,他多次参加国内外客家文化研讨会,与多位教授合作研究,逐渐成为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h3><h3></h3> 梁德新老师在查阅资料 <h3> 2009年秋,梁德新老师退休,但他并没有放慢脚步。2010年,他被聘请到梅江区党史研究室工作,这里丰富的文史资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便利。2011年,他与黄水泉合编《老梅城轶事》,其中3万字专门记录 1950 年前老梅城的教育情况。</h3><br> 多年来,梁德新参加各级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还为多位人士整理出版回忆录。他先后承领了《梅县松口镇志》《桃尧镇澄坑地方志》《松源镇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个人自传(回忆录)原梅州市商业学校教导主任叶健新《坎坷人生》、原梅州市城建局长黄开发《黄开发自传》,松口镇铜琶村退休干部谢理柯《漂泊人生》;他为松口同乡广州市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昌源,打印书稿《松口古镇三部曲》《大埔交通站》《红色堡垒》《五华县红色山歌手》等8本书;为退休干部、梅州市红楼梦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宋焕忠打印书稿《我的回忆》等。<div><br></div><div><b><font color="#ff8a00"> 传承守护,坚持创作发挥余热硕果丰</font></b></div><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 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16年来,梁德新热爱热爱文化,积极创作,不断超越自己,成果累累。</h3><br><h3> 人勤天下无难事,梁德新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人,他研究地方文化的事迹,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他参加客家文化研究20多年。曾受邀出席文化社团及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25次,有20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这些单位有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西安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及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龙岩学院、钦州学院(北部湾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等;他曾先后接受中央电视4台、中央电视7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台湾客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梅州电视台、梅县电视台等记者采访;他与梅州人民广播台电台的主持人合作,录制客家民俗风情节目30多个;他先后与李春泰、丘菊贤、王予霞、陈干华、张华华5位教授合写文章、论文等。</h3></div> 2014年梁德新(右2)与文友参观民居活动 2015年梁德新老师(中)为孩子们讲故事 <h3> 梁德新老师是高产作家、勤劳务实,为人真诚。他退休后住在梅州市城区,为方便与文化界朋友交流,他租了一个30平方米的房子做工作室。工作室是他看书写作的地方,也是文友们聚会的地方。他每天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写作,8点到河堤散步,上午外出办事或查资料,下午继续读书写作,晚上散步后看新闻,11点前睡觉。他坚持写日记30年,记录每天的阅读、写作和生活点滴。</h3><br><h3> 没有热爱,何于坚持。梁德新是70多岁的老人,至今还保持写作兴趣,保持读书、爱书的习惯,继续为报刊和网站写文章。梁德新研究地方文化几十年,对客家的人文历史深入了解。这份了解,不仅来自书本和文献,更来自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h3><br><h3> 借用李鸿章的对联“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1970年前后,梁德新是一位农民,现在他有退休金领,退休生活过得愉快充实。正如他所言,坚持自己的热爱并奋斗,文章有人看是好事。<br></h3><br><h3> 从农民到教师,从教师到编辑,从编辑到客家文化研究传播,梁德新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人生的一次次跨越。不尚华丽,务求朴实,梁德新正是这样一位在书籍中汲取力量、在研究中寻找快乐的人,他用一生的热爱守护客家文化,用笔墨记录时代变迁。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客家人对文化传承与执着和担当,值得点赞。</h3><br><p data-pm-slice="0 0 []"> 作者简介:赖俊权,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梅县区文联主席团成员、文联委员,梅县区作家协会副会长,《客家人》杂志原主编,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会长等职,是一位坚持40余年文学创作、编辑写作、设计摄影、品牌推介的追梦人。<br></p> 图为2011年参加采风活动照片 图为2011年参加采风活动照片 梁德新简介:1950年生,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在报刊发表有关客家民俗、客家人的族谱等文章,而引起了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2000年前后,曾短期借用和兼职于市县文化部门,先后聘为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等编辑。写了几本书,内容是反映客家文化、地方民间故事、地方人文、宗族文化、村史、族谱、个人自传等。参加政府文化部门主办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入选论文集。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