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现代”~来自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珍宝

水许源

<p class="ql-block">  “缔造现代”~来自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珍宝,超过五十位艺术巨匠汇聚一堂,百余件奥赛博物馆馆藏杰作悉数亮相。在浦东美术馆的二楼和三楼展出,全面呈现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宏大画卷,见到了马奈、莫奈、高更、梵高、博纳尔等艺术大师的杰作原画……</p><p class="ql-block"> 自六月开幕,盛况空前,暑假更是人从众。以为快要结束,选择周一去参观,原以为观众会少一些,没有想到还是人特别多,尤其是在莫奈、高更、梵高等大艺术家的画前面,吸引太多的观众,挤都挤不进去。很多照片也只能拍到侧面,因为艺术品正面站的观众太多。</p> <p class="ql-block">  文森特·梵高《自画像》1887。</p> <p class="ql-block">  在梵高自画像和他的作品前面,永远都是挤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自画像,反面画的是他的邻居。</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1891。</p> <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可《井边的女人 作品238》1892</p> <p class="ql-block">  乔治·修拉《模特背影》1887,修拉1859年出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自小受的是学院派的官方系统教育。1879年邂逅了印象派后,他汲取了其明亮的色调、日式风格的布局以及灵动的构图,但没有追随印象派对转瞬即逝印象的捕捉,而是运用他自创的技法,将笔触化为密集排列的纯色小点。他相信,经由视觉混合生成的色调所展现的更高强度与明度,将为古典传统注入新生。虽然英年早逝于32岁,但留下的大胆画作对20世纪先锋主义的诞生有直接作用。放大看细节,画家不直接混合颜料,而是用纯色小点状颜料点涂在画布上。观者在一定距离观看画作时,由眼睛自己“光学混合”颜色,从而产生更鲜艳、清晰、富有光感的视觉效果,强调了眼睛与大脑的色彩感知能力。</p> <p class="ql-block">  皮埃尔·博纳尔《白猫》1894。</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欢愉》1906-1910</p> <p class="ql-block">  奥古斯塔·雷阿诺《钢琴前的女孩》1892,雷诺阿1841年出生在法国一个裁缝家庭。因家境困难,13岁就在瓷器厂当学徒,负责在瓷器上绘制装饰图案。这段经历让他练就了细腻的线条控制力和对色彩搭配的敏感度,也奠定了他对 “装饰性美感” 的终身追求。</p><p class="ql-block"> 这幅《钢琴前的女孩》绘制于1892年,此时画家已经51岁,虽然生活富足且享有声望,但作品尚未被法国国家收藏。在诗人马拉美等KOL的集体倡议下,法国政府终于向他订购画作,雷诺阿选择了最擅长的描绘中产阶级日常温情的主题,将“钢琴少女”反复打磨了N个版本。每个版本的整体布局、少女姿态相近,但衣着样式、窗帘色彩、瓶花细节等都不一致,每个版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奥赛博物馆的这一幅是最美的一幅,在创作完成当年就亮相巴黎卢森堡博物馆,成为他首件被法国国家收藏的作品。“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情已经够多了。”画面中,两位少女有着玫瑰色的脸颊、瓷质般的肌肤,不用生硬轮廓,用色彩层次就能表现肌肤的透明感和人物的立体。整个画面像被一层柔光裹着,把闲适与温馨,表达得恰到好处。跨越百年,这种美好依然能轻易戳中人心。</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塞尚夫人肖像》1885—1890</p> <p class="ql-block">  克劳德·莫奈《夏末的干草堆》1876。</p> <p class="ql-block">  阿尔贝・贝纳尔《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贝纳尔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的重要艺术家,以精湛的肖像画和装饰性绘画闻名,作品风格融合了学院派的严谨与象征主义的朦胧美感。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兼具高贵与神秘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复杂认知。这幅画创作于贝纳尔的成熟期,展现了他在光影处理和色彩运用上的高超技巧。他受印象派影响,擅长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增强画面的戏剧性。 画中人物茹尔丹夫人的服饰、姿态和背景细节均体现了当时巴黎上流社会的优雅风尚。一袭长裙笼罩在暖光的照射下,寥寥几笔高光,就凸显出了塔夫绸、欧根纱的质感:挺括、丝滑、光泽,似乎还能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爱德华·马奈《埃米尔·左拉》1868,此幅是人物肖像画。左拉是法国文坛巨匠、自然主义小说之父,除了写作他也精通美术评论,在人们接受印象派绘画的重要时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马奈因为《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遭到了主流艺术圈猛烈抨击时,左拉在报刊上为马奈发声辩护。为了纪念他们的友情,马奈创作了这幅《埃米尔•左拉肖像》。</p> <p class="ql-block">  埃德加·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1872, 画中,芭蕾舞女们正在排练。右侧处于显眼位置的是芭蕾舞大师路易.梅朗特,这位权威人物拿着一根打节拍的传统手杖。与即将起跳的女孩形成呼应,梅朗特身旁有一名舞者正坐着按摩自己线条优美的双腿。画面不大但人物众多,德加通过画技将空间组织得井然有序,让观画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跟着画面的透视线,从前景里侧面对着我们的女舞者出发,直到最里面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男孩们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一件我们看不太清楚的东西,他们表情不一,各有想法。磨损的衣服、木栅栏和破掉的海报说明他们来自贫穷的街区。对于那时的法国小孩来说,街头是他们交朋友、玩游戏、分享故事的重要场所。黑色罩衫表明他们是学生,188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让孩子们必须去上学,而且不用花钱。画作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左边栅栏上画着绞刑架和被吊死的人,“绞刑架”是当时孩子比较喜欢玩的一种猜词游戏,或许也暗示了经历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社会旧的制度崩塌,新的秩序在建立中。</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一看就让我忍不住想笑!</p><p class="ql-block">一帮“熊孩子”凑在一块儿,不用问,一准在“密谋”什么。</p><p class="ql-block">最吸引眼球的,是中间这个小男孩:小眼睛斜瞟向画面左侧高个男孩手里正展示的小物件,小眉毛拧着,嘴里还勒了根绳儿,绳子的下部用小手抻着,整个人特别有戏。</p><p class="ql-block">其他孩子,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的背着手,有的叉着腰,有的咧腿站着。这场景不只属于巴黎街头,全世界哪儿都有可能遇上。</p><p class="ql-block">凑近些看,仿佛都能听到他们的叽叽喳喳和嘀嘀咕咕——是即将酝酿一场集体闯祸?还是在聚在一起吐槽学校和老师?</p><p class="ql-block">画面如此传神,了解了画家背后的故事后,却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作者玛丽·巴什基尔采夫,小时候学音乐,因为喉疾失声转而学画,是当时极少见的女画家之一。这幅叫《一次碰头》的画作,也是当时女画家极少触及的街头题材。玛丽极具才华,这幅画是她的巅峰之作,也是她生命最后一年的创作。去世的时候,画家年仅25岁。</p><p class="ql-block">实在非常可惜。若不是天不假年,以她出色的观察力和笔力,本该能创作出更多生动优秀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或许也正因为生命短暂,她来不及留下更多画作,艺术的声名未能达到更高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这累瘫的样子现代牛马一看就共情了 | 浦东美术馆奥赛展勒帕热作品 真的,在浦东美术馆奥赛展看到这幅画的第一眼,我就和画面中的这位小姐姐深深共情了!</p><p class="ql-block">看她空洞的眼神,佝偻的坐姿,再加上旁边已经瘫倒的人,就能想象这是一份多么经年累月、消磨意志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忙碌一整天,麻木到如同失去灵魂,才会有这样的神情吧——像极了现代以“牛马”自嘲的打工人。</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是,现在的打工人下班后还能刷刷手机,回家路上和睡前短暂放空。怅然若失的一天,仿佛没有为自己活过,于是夜晚不舍得睡,第二天更加疲倦……</p><p class="ql-block">而画中人所在的年代没有手机,不知她放空时脑子里在想什么,或者什么也没想?想了也白想——毕竟,这种无从选择的日子,日复一日,接踵而来……</p><p class="ql-block">这是画家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的作品《干草》。画家出生于乡村,钟情于描摹乡村风景,但并非营造田园牧歌式的美景,而是更专注于表现平民的真实生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当时的沙龙展上大获成功——也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疲惫。</p><p class="ql-block">那时的观众,看到这种被生活磨损的状态,想必同样感到共情了吧!</p> <p class="ql-block">  让·菲罗索瓦·米勒《拾穗者》1857,“远远望去,这幅画便吸引了你,以一种宏伟又宁静的气息。我几乎想说,它如同一幅宗教画。”《圣经·利未记》中有一条重要的律法,“拾穗权”:要求地主在收割时,必须故意留下一些谷物供穷人拾取,因为这是“上帝赐予穷人的生存权利”。画面上,远处是农场主雇佣的收割工人和堆垛的麦穗,右上有一骑在马上的监工,近处是三位捡拾散落零星麦穗的农妇。暖褐色调,柔和光线,以冷静而克制的笔触,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农业快速扩张、土地私有化加剧的时代下,呈现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劳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夏尔·菲朗索瓦·多比尼《春天》1857</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塔·罗丹《维克多·雨果》1897</p> <p class="ql-block">  在美术馆的四楼是“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现代中国一位浪漫又伟大的艺术家(1946~2005),只可惜59岁就去世了,让人扼腕叹息啊。他笔下的人物有诗性和史诗性,他创作的时空总让人神往,他以东方之美感动过世界……</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四部分:</p><p class="ql-block">1、成长岁月</p><p class="ql-block">2、心灵之桥</p><p class="ql-block">3、海上风华</p><p class="ql-block">4、大视觉时代</p> <p class="ql-block">  从美术馆一窗户可仰视到东方明珠塔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浦东美术馆周边的魔都气势,让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  三楼美术馆的镜面观景台,可以看到壮丽的黄浦江和浦西的景色,是众人必须打卡的网红地。</p> <p class="ql-block">  十一点进美术馆,两点多参观完毕,在美术馆一楼的简餐厅吃了午餐,走的脚疼,做了短暂的休息后,继续上二楼三楼又把那些世界最著名的画恋恋不舍的浏览一遍,因为这种展出可遇不可求,据说浦东美术馆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在五年前就一直在协商,今年总算在中国成行,10月12日将结束展出。以前这些作品只能在介绍西方美术史的书上或者纪录片中看到,真正的作品毕竟第一次见到,能清晰地看到艺术家作画的笔触,令人大开眼界。享受优惠票80元,看的扎实认真,收获感想颇多,也是值了。</p> <p class="ql-block">  巧遇世界无车日,乘坐有轨电车竟然免费。</p> <p class="ql-block">  出行坐高铁时看到窗外初秋江南田野美丽的景色,一切都是那么明丽,那么欣欣然。</p> <p class="ql-block">编辑/拍摄:水许源</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画背景介绍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浏览</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日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