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洲称“古村”,但这条古村其实并非很“古”,记载说开村于元,而周围曾经的村落,例如大小谷围内诸村,唐宋开村的比比皆是,相比较小洲开村时间晚,这和小洲原本是四面环水的孤岛与外界联系不便有关。但也因此小洲的古生态古村貌保留得比较好,因此比它早开村的村随着发展早失去了“古态”“古味”,成为今天的“城中村”甚至完全城市化了,但小洲不然,古水乡小桥流水的旧味还在,因此称“古村”也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小洲又称“瀛洲”,这名字是清代好事文人给的,自古文人好事,把古代仙山名字留给这个看上去与世隔绝的小洲。文人好事也好古造古,又把原本这清朝又得的名拚命往前移,甚至说成是南汉国主封赐的,众口烁金,信则有。但真实情况是南汉这里还未有人居住,更无村。</p><p class="ql-block">既然是瀛洲,那么把从外面进入小洲称为“登瀛”,这不难理解,而且这“登”不是一般的进入,“登船”“登陆”“登岛”,都和船有关,没有说“登车”的。“登瀛”也就是登陆瀛洲岛,最贴切不过了。过去小洲四面是水,无陆路和外界接通,进入小洲靠坐船上岛。</p><p class="ql-block">现在村北面大涌,有座古码头,叫“登瀛码头”,这条大涌是小洲村最大的涌,故名。过去的小洲岛四面环水,南面和东面,都是珠江河,北面和西面分别是大涌和西江涌,而村内则是由细涌和娘妈滘涌和石岗滘涌穿插作为水巷,这样构成小洲的骨架和动脉。</p> <p class="ql-block">码头所在的这条大涌,是小洲与土华村的界河,这边是小洲古村落,对岸是土华的水果种植场。大涌从珠江河流入,与西江涌和土华东头涌交接。但现在管理部门巳取消了大涌名字,把它归入西江涌统一命名。又该涌的水上管理属土华东头涌。</p> <p class="ql-block">码头正对着的一条入村大街叫“登瀛大街”。正对码头的街头有座门楼,上写着“新滘公社小洲大队”,在人民公社时代,小洲为新滘公社小洲大队。门楼保持得很好,但不知道在人民公社之前,门楼是不是也这样?我估不是,因为旧社会土匪横行,村与村旧械斗也后害,此处与外界联系的地方,应该也是防御重点,应该有炮楼的,但现在没有了,但我们从旁边的一栋建筑,下面仍保留着青砖墙,估计这是炮楼的遗存物。</p> <p class="ql-block">若从现在的登瀛外街上看,小洲对外的防御比较到位,目前还留有一道称之为“村围”的砖墙,即村的围墙墙上面有射击孔,这是小洲村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墙内便是小洲村,现在的登瀛外街是村外了。</p> <p class="ql-block">我看了一下,现在围墙内的建筑与围墙并不贴实,有空隙,但间隔很小,进不了人。过去的情况不可能这样的,守卫村的人必须能进墙内才能利用这墙防御外敌,向外暸望和射击。</p> <p class="ql-block">登瀛大街是条麻石街。小洲村麻石街保护得不错,好看,不过搬东西很不方便,所以我叶公好龙,平时蛮喜欢,但它凹凸不平,特别到下雨时有积水湿滑,所以每到搬东西甚至跑步我都讨厌它。</p> <p class="ql-block">登瀛大街是从村楼的牌坊起到娘妈桥止。</p> <p class="ql-block">娘妈桥在天后宫前,庙内供奉的天后娘娘是我的本家,来自福建湄州林默娘,故名。天后文化从福建传入广东,发展迅速,珠江三角洲有很多天后宫或天后庙,香火很旺,成为沿海文化和水乡文化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娘妈桥这里又是小洲村重要的第二道防线,旧时小洲依靠河涌与外界联系,登瀛大街是通码头的唯一街巷,娘妈桥是必经处,一桥当关。过了桥,再通过东道大街和拱北大街,进入古村的腹地,故村民在这两个街囗设了闸门,并修有门楼。</p> <p class="ql-block">介绍一下闸门的防御。之前我看不懂,专门请教老人,经他指点,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原来门上门下都有孔,天圆地方,是用来放置木柱的。这个我看懂,但怎么放就不懂了。那天老人专门指示我,门的后面,上面有槽,放大木柱后,再在这槽上放入木板,这样大木柱就固定死了。其实很简单。</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两条最基本的防线有效保护着小洲村。但我想这种防御力也是有限的,只是防械斗和小土匪,怀疑大土匪是防不了的,更不要说防正规军了。</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对过去登瀛的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答案。过去小洲村四面环水,没有陆路通外面,只能靠船,因此码头很重要。从码头上岸后,登瀛大街是唯一通道,因此当年大街除了住人,更应该有很多仓库。而自娘妈桥后,东道大街是市场,沿细涌有很多店铺,拱北大街则是宗教场所密集的地方,主要有华台山,这是小洲村唯一山岗,也是以前小洲岛的最高处,很多庙宇例如北帝庙(本村的主神)、观音庙等都在这里,在山脚下建,华台山更是小洲的神山,神圣不得了不了,解放后不许拜神才衰落,一度成为堆放垃圾的土岗。后搞旅游,才又重建成小公园,但宣传不够,名声不显,也少人知晓它的过去。再周围,是村民的居住地方,他们依涌居住,家家用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