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诉说与生活的守候

静夜

父亲病房的窗外,湛蓝的天际边,飞云横卧秦岭,我的心里却涌出“家何在?”叹息。父亲的呼吸轻得像羽毛,落在心上,却撵出细密的纹路——原来生命的质地,从来不是光滑的绸缎,而是带着毛刺的粗粝,在不经意的瞬间,就会硌得人眼眶发酸。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一直忙于职场中的转战与打拼,而这4个多月的医院奔波中,给了我深深回望生活的机会。在去往医院1个多小时的路途中,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里,我都喜欢翻开书籍排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何为民国》时,我会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各路军阀与枭雄,在长衫与炮火的交织中,对民主与共和浴血地探求;品《苏东坡传》时,解读那个写出“人间至味是清欢”的苏东坡,是如何在黄州,冷雨打湿竹杖芒鞋时,仍酿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醇厚;而面对《西藏生死书》时,我仿佛能听见经筒转动的轻响,说生死不过是季节的轮回,每个人终将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像一把温润的刻刀,慢慢剖开我从前对生活的肤浅认知——那些被我笼统归为“美好”的事物,原来这一切不过是盛世滤镜下的细碎光芒:有悦湾闲暇时光的惬意慢行,有医院父亲床边的亲情守候;有深秋窗外金色银杏树下的收获,也有书页间,偶然飘落的干枯花瓣的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忽然我就懂了,生活的肌理从来不是匀净的。就像先生从湖南背回来的那段香樟木,裂痕纵横,毛刺横生,却渗出松脂的暗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亦如此:粗糙、裂缝、刺手,却暗藏岁月松脂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我们总爱回望盛唐的月光,夸耀大汉的驼铃,或是艳羡西方的自由,却常常忽略脚下这片土地真实生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生在物质匮乏的六十年代,见过父辈粮票里的精打细算,却也记得儿时邻里分食荔枝的暖意;长在精神单纯的七十年代,听过广播里长篇小说的精彩,也藏过手抄诗稿的心跳;八十年代的风里,理想主义如野草疯长,我们在北岛、舒婷的诗歌与三毛的流浪文字中相信爱情;九十年代的改革潮声里,我们第一次开始向往远方;新千年以后,国家更像一列提速的高铁,载着国人穿过自行车王国、绿皮火车、泡面香,一路冲进云端会议与即时收货快节奏世界——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浓缩了别人几世的变革。</p> 还好,当物质丰盈让日子有了更多选择,精神多元让灵魂有了更多出口时,我没有在仓促间错过那些细碎的美好,或是在麻木里误解了温暖的意义,更不会让赤裸的欲望,束缚灵魂的自由与诗意。<div>我依然深感幸福的:父母皱纹里的牵挂、与爱人在厨房“书墨撞烟火”的默契、儿子振翅远飞的笃定……<br><br></div><div>回望历史长河,我内心荡满幸福与感恩,因为我知道,生在这个时代,我们何其有幸,虽然生活的粗粝触感仍在,但却不再让人瑟缩。</div> 父亲的病情渐渐平稳,那天接他出院回家。当天古城天空澄澈湛蓝,无尘的白云在苍穹间自由舒展成雪堆、揉成棉花糖,这恣意挥洒的摸样,立刻成为当天朋友圈里的热点。 <h3>  原来美好从不是刻意的高光滤镜,而是粗粝生活里自然生长的花,是细触生活真实肌理时,眼眸里仍荡漾出的温暖。它藏在医保报销单上减掉的数字里,藏在书籍探索的回望里,藏在每一个与所爱之人相守的寻常晨昏里,更藏在一个强盛国家步履不停的稳健步伐里。<br>愿我们都能在带刺的生活里,嗅到岁月暗藏的芬芳;在裂缝的深处,看见人间烟火的光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