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潘湘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潘湘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2910103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松江仓城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西路一带。自明代始,一直是松江府重要的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明嘉靖后期,为保漕运粮仓安全而兴建仓城。百姓依城而居,沿市河建桥梁、宅第,店铺、庙宇而成松江府城西部市井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末年,漕运改为海运后逐渐衰弱,又因战乱及日寇侵略,仓城繁华不在。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依然存留,明清及民国建筑128多处。2005年该区域获批为历史文化风貌区。通过古建修缮及文化活化工程,结合非遗展示与旅游开发,转型为文化体验空间,成为市民和游人纷至沓来的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2025年上海旅游节的宣传推广,我和家人也兴趣盎然地借助地铁和公交来到松江仓城,感受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公交车后,我们由西向东沿着十里画墙走去,转弯后,再由东向西沿着老街和市河漫步。只见主街、市河两侧,屋舍相连,正在改造修缮的店铺与旧屋夹杂;小巷纵横,直达市河,格局未变。行走老街,寻找那些尘封的记忆,也是一种别样的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最先来到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民间米粮贸易集散地的张氏米行,其建于1938年,重檐顶,面阔一间,深五进,北门临街,南门临河。米行内依次摆放着袋装的松江大米、石臼、石磨以及量米所用的斗、斛,还有与稻米有关的农具。墙上有稻米文化知识专栏,还有明代松江能臣廉吏治理漕粮漕运的宣传资料,仿佛向游人诉述着天下粮仓之一的仓城500多年的悠然岁月,让人穿越时空,感受这块土地的古老与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张氏米行南门临河处,眺望东西流向承载着500年漕运史的的松江市河,其宽窄不一,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两岸多是白墙黛瓦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横跨市河的各类石桥巍然屹立,形成了水岸相融的优美环境。短暂停留,微风轻拂,含有泥土芬芳的空气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张氏米行北门,径直向西走去,位于中山西路206号的杜氏雕花楼呈現在眼前。其坐北朝南,占地约600多平方米,现存四进,前二进为清代老楼,第三进在民国时翻建,第四进为杂院。原为松江名绅杜岭梅老宅,后为杜怡清(曾任国民党松江区长)的婚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建筑是松江民居中西合一的典型,砖墙立柱,榫卯组合,硬山顶馬头山墙。雕刻艺术是其独特之处,厅堂内雕梁画栋,典雅古朴。榄窗、格扇均用进囗玻璃和蛤蜊镶嵌,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迷人风采。1998年9月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杜氏雕花楼玲珑精美,给人印象深刻,也感受到松江仓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杜氏雕花楼有几间厢房列为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以普及松江非遗知识、传承非遗项目技艺为宗旨,如松江粽包裹、中药饮片配制步骤、竹编等演示、互动体验等,让游人在此能了解並体验松江地区传统文化。兜转于此,感受到古老文化的特独魅力,禁不住声声赞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中山西路203号的松江布展示馆是展示松江及其附近出产的棉布,既有实物,也有图文史料,是游人了解松江布历史的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介绍,元朝初年,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从海南把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了家乡,並向老百姓传授制作纺织工具的技术,这使松江棉布由粗糙单一变得精致美观。明代中叶,各乡镇几乎家家都投入了纺织活动,所产布匹通过漕运运往全国各地,使松江府在明清时代成为了全国棉纺织业的织造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松江布展示馆的设置,必将为历史和非遗传承起到积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馆由二座古建筑(松江区文物保护点)改造而来,布局紧凑,展陈丰富。这些非遗传承的松江布,花样繁多,色彩雅致,质地柔软,让人感受到松江百姓精湛的织布技艺。现场有师傅用松江布制作衣服、玩偶、配饰等,把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每一件都宛如精致的工艺品,让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中山西路368号的徐氏当铺是松江区唯一保存至今的当铺,是松江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清代中期,砖木结构,临街为门厅,后二进为当铺楼和宅楼。望着当铺底楼又高又窄的操作窗口,眼前就浮现出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年青外出闯荡穷困时上当铺被嘲“虫吃鼠咬……”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这里不仅是仓城典当文化展示馆,还提供研学、沙龙活动、旅游服务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续向西前行,江南曲圣纪念馆映入眼帘,“江南曲圣”俞粟庐是清代松江府娄县人,是昆曲叶派唱口传人。纪念馆全面展示俞粟庐及其子“京昆大师”俞振飞的家国情怀、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门庭中俞粟庐及俞振飞父子俩铜像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也引人入胜,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循道细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馆内建筑古色古香,有两层楼房、古戏台、壁画等,通过场景还原及资料陈列,生动展现了昆曲的发展历程,凸现了“江南曲圣”俞粟庐用毕生心血精研昆曲並发扬光大的感人事迹,在他的影响和培育下,其子俞振飞也成为了“京昆大师”。今来此观览,不仅是对昆曲大师的缅怀,也加深了对昆曲艺木的了解,真是太幸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松江仓城500多年的漕运史,经济繁荣,虽经风雨沧桑,仍留下了众多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列为松江文物保护点的建筑随处可遇,这是区别于其他古镇古街的显著特点。其中印象较深的是大仓桥北堍下的陆氏宅,系江南传统民居,建于民国,砖木结构,两进院落,青瓦硬山顶,为松江文物保护点,2015年8月1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优秀历史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些文物保护点已改为他用,稍不注意,就会错过,如位于中出西路247号的包氏宅,建于民国时期,2016年为松江文物保护点。现改用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大仓桥北堍处的陆其伟宅过街楼美观别致,2016年为松江文物保护点。这里人来人往,也不易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仓桥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原名永丰桥,因明清时期桥南有储存漕粮的水次西仓而俗称大仓桥。那时河面宽阔,是松江府漕粮漕运的起点。1985年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至12月,大仓桥全面修缮后更以雄姿面世。2014年4月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仓桥南北走向,横跨市河,五孔石拱桥,中孔最高,依次递减,台阶共95级,现存青石桥身侧墙、圈拱、护拦为明代原结构。大仓桥是上海大型古桥之一,虽风雨沧桑,却风采依旧,如长虹卧波,古朴壮观,见证了明清松江仓城的兴衰变迁,成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标志性景观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站在公路桥上,远眺蓝天白云下壮美的大仓桥和碧波荡漾的老市河,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中,令人沉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沿大路来到位于玉树络2336号的灌顶禅院(大仓桥南堍侧),其以供奉伽蓝菩萨关羽为核心特色,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2年),由在松江仓城的晋商幕集资金创建,原称水次仓关帝庙,希望借此护佑漕运平安。明天启二年(1622年)及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又先后修缮或扩建。清乾隆时改称灌顶禅院。2014年由松江佛教协会出资修缮后免费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道从出口处走进灌顶禅院,感觉环境清幽,殿宇宽敝高大,金碧辉煌,给人印象深刻。正中供奉伽蓝菩萨关羽,两侧为地藏观音殿和文殊普贤殿,主殿金匾“醍醐灌顶”象征智慧启迪。禅院内游人不绝,香火缭绕,佛教氛围浓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灌顶禅院,见附近市河边有一四角飞檐的凉亭,匾额~孟姜亭,引起我们的好奇。问讯一位当地老者,才知有一亇动人的传说。即孟姜女万里寻夫,走到市河边(相当于如今大仓桥南堍处),天色已晚,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一夜。为了纪念她,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凉亭,取名孟姜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灌顶禅院东南侧是秀南街,作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街巷,巷窄深幽,街上老宅古建密集,有些已改造成文化体验空间,漫步于此,可感受到松江仓城的古韵和文艺空间的时尚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松江仓城,古时的漕粮仓储及漕运之地,几百年的岁月变迁,留下了甚多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漫步在仓城老街和市河两岸,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满是惊喜和收获,来这里游览,很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手机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文/制:潘湘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