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昨天晚上,我自觉闲暇无事,见家里有糯米粉、花生,于是便动手学做大糠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反复制作,终于做好了五个大糠糍,不出所料,这第一次做就做的不好,除了卖相不好之外,口感也是一般。不过,这起码也是做好了,也是自觉欣慰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糠糍,又叫糯米糍、茶果,是我们这边的传统特色食物,尤其是每逢年岁、节庆、婚丧嫁娶,家家户户都要做大糠糍,一则以拜神,一则以接待亲友。大糠糍的做法,说来也简单,就是把糯米粉用水搅拌成米糊,把花生炒熟、放冻、舂碎、用白糖搅拌好,然后抽出一小块米糊弄薄,再在中间加入碎花生,然后将米糊包好、揉成一个圆团,最后在周围粘一层炒过的糯米粉,这样就可以食用了。当然,这做法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代以来,大糠糍以其口味香甜、外形圆满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尤其是年节时,用炊糕、发糍、茶果、裹蒸、粽拜神是必不可少的。前几年时,我们本地有位退休的老领导讨论大糠糍的历史源流,他认为大糠糍是我们都杨镇的特产,原本应该叫做“大香糍”,因为里面的馅料是香喷喷的花生米而得名,因为按照我们本地口音,“香”叫“糠”,于是后来人们宣传时就以讹传讹,变成了现在书面上的“大糠糍”了。笔者认为老领导的思路是新颖的,但观点就还有讨论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大糠糍是我们都杨镇的特产,而由于地方口音的缘故,我们也习惯将“香”读成“糠”、“长”读成“床”、“碗”读成“院”、“衣”读成“A”、“死”读成“史”、“边度”读成“边恕”、“瞓教”读成“庆教”等等,所以用都杨话读“大香糍”就是“大糠糍”,但问题是“大糠糍”的叫法并非局限于我们都杨范围,而是超出都杨语言圈的其他地区(远至珠三角)也是这样叫法,所以因为口音问题而将“大糠糍”等同于“大香糍”似乎还有讨论空间。我个人认为,“大糠糍”就是一贯以来的正确读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怎么说,大糠糍在我的家乡流传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特色食物,我们应该将此食物的制作工艺保留并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