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成都旅行

zmzg 龙腾

<p class="ql-block">九月十七日,早秋的成都氤氲着诗意,天光流转间,忽而细雨如织,忽而晴光破云,恰在与剑客候车前往武侯祠之际,邂逅一场罕见的太阳雨,仿佛天地也为这段旅程洒下祝福的光晕。</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时许,我们踏入心驰已久的武侯祠。青石小径蜿蜒,古柏森森,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少年时读《隆中对》,为孔明运筹帷幄的智略倾倒;课堂上诵读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心中早已种下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敬仰。彼时深受《三国演义》熏染,视诸葛为神机妙算的化身。及至大学专修历史,捧读《三国志》,方知史实与演义之间微妙的分野,对诸葛亮、刘关张等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后来九十年代央视《百家讲坛》推出易中天品三国,字字珠玑,令人如醉如痴,更重塑了我对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理解——原来曹操才是乱世真英雄,而罗贯中的笔锋,终究让历史多了一层文学的迷雾。</p> <p class="ql-block">步入祠内,方知武侯祠与汉昭烈庙合为一体,君臣同祀,举世唯一。刘备为帝,本应独享庙宇,却因诸葛亮功高德厚、民心所向,千百年来香火并盛,甚至更胜一筹。成都武侯祠坐落于武侯区武侯祠大街,始建于公元223年刘备惠陵营建之时,初名汉昭烈庙;南北朝增祀武侯,始有“武侯祠”之名;明代合二为一,奠定今日格局,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全祠占地约十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三万四千平方米,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西区与锦里民俗区三大板块。主体沿中轴线展开: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依次递进,三义庙亦迁建于此,庄严肃穆,气象恢宏。</p> <p class="ql-block">祠中文物琳琅,尤以六通唐、明、清碑刻最为珍贵。其中唐代《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鲁建镌刻,文采斐然,书法遒劲,刀工精妙,世称“三绝碑”。另有四十七尊蜀汉人物塑像,栩栩如生,仿佛英魂犹在。2006年武侯祠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16年更成为“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不仅是三国文化的活化石,更承载着忠义、智慧与家国情怀的千年传承,见证成都两千三百余年的建城沧桑。</p> <p class="ql-block">“明良千古”四字高悬,道尽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佳话——明君遇良臣,肝胆相照,共兴蜀汉,功业垂世。那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不只是政治的抉择,更是理想与信念的共鸣,至今仍在青瓦红墙间回响。</p> <p class="ql-block">再往后行,便是三义庙。殿前香火缭绕,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千古情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穿越烽火岁月,依旧撼动人心。这份义薄云天的情怀,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华文化中最为动人的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午后,与剑客漫步锦里古街,恍若步入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青石板路蜿蜒,红灯笼高挂,古树参天,糖人摊前孩童欢笑,剪影艺人巧手翻飞,漫画小铺里笑声不断。各色川味小吃琳琅满目,香气扑鼻。最令人惊喜的是街角两只水牛雕塑,皮毛湿润,眼有神采,偶发“嗷嗷”之声,竟如活物,引得游人驻足惊叹。</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我们在武侯祠对面的街头小酒馆坐下,点一壶歪嘴酒,浅酌低语。街灯昏黄,人影绰约,耳畔仿佛响起那首熟悉的歌:“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我们轻轻哼唱:“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成都,真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早秋时节,历史在砖瓦间低语,现代在街巷中跃动;自然与人文交织,古韵与烟火共存。这一程,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我知道,我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