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河大桥自杀事件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三重漏洞

曾梦竹

<p class="ql-block">从北河大桥自杀事件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三重漏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事件还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九月二十四日,滦南县程庄镇川林村一名十九岁大学生,在滦南倴城北河公园北河大桥跳河自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名男孩就读于定向大学,按培养计划,毕业后将入职乐亭中学成为教师。他平时性格自闭,不爱与人交流,同他家住对门的宝华(与我共事)表示,即便日常见面,男孩也很少能和他说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杀前,男孩曾向一名欠自己六百块钱的同学讨要欠款,对方以“没有”为由拒绝。随后他将金额降至四十元,甚至提及“这关系到我的生死”,但同学仍未同意。最终,男孩向他人借了四十元,乘坐出租车前往北河大桥,实施了自杀行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事发当天,男孩的父母正在地里处理晾晒好的花生,对儿子的极端举动全然不知。我曾向宝华询问男孩自杀的原因,猜测是否与失恋有关,宝华予以否认,至于其他可能的诱因,宝华也表示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晚下通勤回家途中,我与同在带钢厂工作的同事聊起此事。同事感慨,如今网络发达虽带来便利,却也存在负面影响——近几年,快手、抖音等平台上关于北河大桥跳河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无形中给有轻生念头、可能效仿的人提供了“参考”。我认同同事的观点,同时认为,当下家乡与学校对孩子的心理关注、教育引导有所松懈,才是导致许多青少年选择轻生的主要原因。以这名川林村大学生为例,他长期自闭、极少与人沟通,若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察觉异常,主动与他交流疏导,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家庭:“只盯生计”的教育,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母在地里打花生,根本不知道咋回事”,这句话戳破了当下很多家庭的教育盲区——把“解决温饱、铺好前程”当成育儿全部,却让“情感关注”成了空白。男孩是定向大学生,毕业后能当老师,在父母眼里或许是“争气的成果”,可没人问过他“对这份工作是否期待”、“在学校有没有烦心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里的花生要按时晾晒、敲打才能有收成,可孩子心里的情绪疙瘩,不倾听、不疏导,只会越积越硬。他“自闭、不爱说话”,不是天生性格孤僻,而是长期“说了没人应、委屈没人懂”后的自我封闭——既然表达需求没用,不如沉默;既然心理痛苦不被看见,不如憋着。这种“重物质轻心理”的养育方式,在乡镇、农村地区并非个例:多少父母以为“给孩子钱、供孩子读书”就是尽责,却忘了对敏感的青少年来说,一次耐心的聊天比“稳定工作”更能给人安全感,一句“累了就歇会”比百元零花钱更暖人心。家庭本应是孩子的“心理避风港”,可在“只盯生计”的父母手里,却成了“情感真空区”,这是孩子走向绝路的第一重隐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学校:“只抓学业”的培养,缺了“抗挫教育”这堂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男孩能考上定向大学,说明他在学业上大概率是“合格生”,可就是这样一个被教育体系“认可”的学生,却连“面对压力、调节情绪”的基本能力都没有。这暴露了当下教育的致命短板:学校把“分数、就业率”当成核心指标,却忽略了“心理韧性培养”这堂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定向培养的模式里,学校关注的是“能否按计划输送教师”,却没在意这个沉默的学生“是否能承受未来职业的压力”;日常教学中,老师盯着的是“知识点是否掌握”,却没发现他“长期不参与集体活动、拒绝交流”的异常。对青少年来说,学校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该是学会“怎么做人、怎么扛事”的地方。可现在很多学校,心理课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干脆不开;面对有自闭倾向的学生,要么归为“性格内向”,要么等着“家长来管”,从没想过主动介入、及时疏导。当教育只教“考分”不教“抗挫”,培养出的孩子就像没扎稳根的树,遇到一点风雨就容易折断——这是男孩走向绝路的第二重漏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网络:“流量至上”的传播,把自杀地点变成“危险符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工友提到“快手抖音上那里跳河报道太多,给效仿者提供便利”,这话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戳中了网络传播的伦理失范。为了吸引流量,部分平台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只渲染“悲情细节”——比如具体过程、现场画面,却不分析背后的心理原因,更不提供心理求助渠道;甚至有人为了博关注,拍摄短视频配伤感文案,把悲剧当成“吸睛素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传播方式,直接催生了“维特效应”——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对自杀行为的认知容易被误导,反复看到类似报道,会潜移默化地把相关地点当成“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前多地就有类似案例:某地点出现自杀事件后,因平台过度报道,短时间内接连有人效仿。平台本该是“传递正向价值”的载体,可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里,却成了“自杀行为的隐形推手”,这是男孩走向绝路的第三重诱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结束语:别让“看不见的危机”再夺走年轻生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十九岁男孩的死,不是因为四十元欠款,而是死于“家庭情感缺席、学校心理失教、网络传播失德”的三重夹击。他的悲剧不是个例,而是当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一个缩影:多少孩子像他一样,在“没人懂、没人管、被误导”的环境里,独自承受着心理压力,直到最后走向极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改变这种现状,家庭必须补上“情感陪伴”这一课——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聊聊天,别只问“成绩”,多问“心情”;学校必须扛起“心理教育”的责任——把心理课落到实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主动关注异常学生;平台必须守住“生命伦理”的底线——对自杀事件不渲染、不猎奇,多传播心理求助知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河大桥的水波会慢慢平静,但这个年轻生命的凋零,该成为一记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被忽视”的结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都行动起来,补上心理关怀的漏洞,才能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不必在沉默中绝望,不必用生命证明“我需要被看见”。</p> <p class="ql-block">车灯是一把锈蚀的钝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灯撕开破晓的暮色,像一把锈蚀的钝刀</p><p class="ql-block">我单手握方向盘,操控档杆</p><p class="ql-block">只是轻轻拨了一下</p><p class="ql-block">车子就顺大桥把身子躬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从这里跳下去的十九岁男孩</p><p class="ql-block">从这里自杀离世的时候</p><p class="ql-block">他的父母还在地里打晾晒好的花生</p><p class="ql-block">也许还在地头上和乡亲说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考上定向大学毕业就能回乐亭教书的闲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车子油表还在第一格</p><p class="ql-block">北面的交通信号灯亮起红灯示意我停下</p><p class="ql-block">手机快手正在播放男孩跳河的短视频</p><p class="ql-block">我调低了音量</p><p class="ql-block">怕跳动的心脏刻意停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驾驶座上的半瓶矿泉水不断摇晃</p><p class="ql-block">我没急刹车,它和我一样</p><p class="ql-block">想把对男孩的惋惜,对家庭学校的教育缺憾</p><p class="ql-block">以这样的方式宣泄出来,甚至想拧开瓶盖</p><p class="ql-block">蒸发到小城的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北河雾气越发浓厚</p><p class="ql-block">我打开雨刷器</p><p class="ql-block">玻璃上只划出一片模糊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想起当年和父母置气</p><p class="ql-block">自己也险些跌入这模糊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王宝财,常用笔名曾梦竹,男,1966年5月13日出生于河北省滦南县,退役军人,作家文苑报签约作家,唐山文化促进会会员,滦南花生协会副会长,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获得者。06年开始文学创作,有作品陆续发表在《唐山晚报》《唐山日报》《唐山文学》《诗选刊》《星星诗刊》《作家文苑》等市以上报刊杂志,并多次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