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大运河纵贯南北,宛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于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且影响深远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下扬州”,阳春三月的扬州如璀璨明珠,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隋炀帝三下扬州,更是让扬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焦点。大运河似一条奔腾不止、永不停息动脉为扬州输送生机与活力,滋养其商贸蓬勃发展、富甲一方,文化昌盛繁荣、名震遐迩,它见证了扬州的辉煌,铸就了扬州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传奇。</p> <p class="ql-block">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大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专题博物馆,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团队设计。博物馆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总面积约7.9万平方米,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5部分组成,其中馆、塔、桥相得益彰,登塔可以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来到扬州三湾,远远就看到一个矩形建筑与一座宝塔建筑矗立在运河旁。</p> <p class="ql-block">通过航拍,主体建筑宛若一艘大船扬帆启航。100米高的仿唐式大运塔与南方高旻寺的天中塔、北边文峰寺的文峰塔恰好成一条直线,与三湾相得益彰,形成“三塔映三湾”的绝妙景象。</p> <p class="ql-block">走到展馆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八个书法字映入眼帘,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字迹,从流传至今的各种颜真卿书法作品中集字而成!</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标志,背后也大有深意:标志图形由博物馆所处的“扬州三湾”地理位置变化而来,又是由两个相互交错的字母“C”组成的“S”造型。</p> <p class="ql-block">“C”是“中国”、又是“运河”的第一个英文字母;“S”是三湾的地形特征,也是“苏”的第一个字母,意在代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并突出江苏元素。</p> <p class="ql-block">方形和律动的河流相互呼应,动静结合,凸显了大运河的流线形效果。博物馆内庭院,既有运河风光,又有中国传统园林趣味。庭院里弯曲的水流,是运河的意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与大运塔由今月桥相连。今月桥的平面中间收窄,状如古琴,立面形似圆月,名字取自李白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时有徐凝诗意“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p> <p class="ql-block">大运塔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以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学的完美融合,成为新时代扬州城市形象的象征。其采用先进的钢框架支撑结构,以2200多吨钢构件精心构筑,形成稳固而轻盈的骨架,既具备极高的结构安全性,又展现出“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宛如一位身姿绰约的古典美人,静立于三湾湿地之畔,倒影随波轻漾,与天光云影共徘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之旅正式开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这里以宏大的场景和震撼的多媒体展示,勾勒出大运河的历史轮廓,让我对这条贯穿南北、连接古今的伟大工程有了初步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 3 个常设展、“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运河湿地寻趣”等6个专题展、“河之恋”数字化沉浸式展览、1个展演传统戏曲的小型剧场、1个青少年互动体验项目和2个临时展厅,运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沿着参观路线,我们来到了1号馆,即“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场馆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这里有最大的汴河剖面遗址,有最大的陵口石刻,有清代的石铺路,有明代的鲁荒王仪仗佣部队,有镇江唐墓,有宜兴宋代砖窑,有重1.5吨、长7.5米的镇水剑......</p> <p class="ql-block">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和模型,详细展示了大运河的开凿历程、河道变迁以及它在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透过文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在艰苦的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开凿出这条“黄金水道”,看到了无数商船往来穿梭,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文物是“汴河剖面”,该剖面来自开封州桥遗址,横宽25.7米、纵高8米,是目前国内揭取的体量最大的土遗址剖面。</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鲁荒王墓木俑仪仗类明器”是明代鲁荒王朱檀墓出土文物的仿制品。鲁荒王朱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其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彩绘仪仗木俑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陵口石刻天禄、麒麟各一尊,身长超4米,为南朝陵墓石刻中体型最大者,雕刻工艺精湛,翼部鳞纹浮雕立体感强,被视为南朝石刻艺术鼎盛期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镇水剑”是一把清代的巨型铁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把剑长7.5米,重达1539.8公斤,相当于一辆普通家用小轿车的重量,是清代康熙年间官员金一凤为治理泗河水患而铸造的镇水神器。</p> <p class="ql-block">南宋“砖瓦窑”重达33吨,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五部分组成2。这座砖瓦窑整体从宜兴市张渚镇凤凰村搬迁而来,是考古发现的17座宋代窑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清代石铺路,是来自江苏镇江铁瓮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这处石铺路面遗迹位于遗址西南部,是古代运河沿岸城市的重要历史遗存,反映了当时的城市建设与运河交通的密切关系。通过复原场景生动展现了清代古镇的市井风貌。</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的东周铜编钟,是一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乐器。这些铜编钟反映了东周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的音乐文化和铸造工艺,是研究古代音乐、礼仪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的《京杭道里图》是清代康熙年间绘制的复制品。这幅图以青绿山水长卷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到北京的全线风貌,包括沿途的地理景观、城市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出口处有不可错过的5D电影,坐船沉浸式带游客云游大运河,5分钟播放一场,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场景画面,给游客满满的心灵震撼和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运输水道,是经济带,也是丰富多彩的城镇带、文化带,更是传承中华文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大运河申遗成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p> <p class="ql-block">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与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惠及百姓、造福人民。</p> <p class="ql-block">带着沉浸式体验的快感,我们缓缓步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2号馆——“运河上的舟楫”。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眼前豁然展开的,不再只是静默的展柜与冰冷的文字说明,而是一幅流动的、呼吸着的千年水运画卷。光影交错间,耳畔传来潺潺的水声,夹杂着纤夫低沉的号子、船橹吱呀的轻响,还有远处市镇的喧闹人语,仿佛京杭大运河那奔流不息的脉搏,正一下下叩击着我们的心房。</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的舟楫”是关于中国大运河舟楫主题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展,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讲述大运河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知识与故事,展示大运河舟楫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古今美好生活,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体系中富有特色的专题展厅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览主要围绕两部分空间展开,第一部分为运河上的百舸千帆船模展示,展示运河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以及古代绘画作品中的舟楫,通过船模与多媒体智能交互传播大运河船舶知识体系,传递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浮现在定制纱幕上的前言文字映入眼帘。主题浮雕的设计灵感取自《康熙南巡图》第六卷中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画面呈现扬州、运河古镇瓜洲、镇江金山等。南北间、海内外的船只在此交汇,再现了古代运河上千帆云集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从古往今来的近百种舟楫切入,分为“乘风破浪”“百舸争流”“两岸繁绘”三单元,层层递进讲述古代舟楫的演变、功能类型以及舟楫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图文、船模、触摸屏与AR互动相结合的展示手段,为观众带来体验丰富、内容翔实的参观感受。</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为沙飞船实体体验与多媒体虚拟体验,通过数字多媒体融合,展示内容从沙飞船体验拓展到大运河古今时光穿梭,空间净高近11米,现场复原一艘20米长的康熙时期的沙飞船,观众可以进入船舱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展览空间错落有致,参观流线丰富有趣,体验方式多元独特,展览不同层面的设计都很好地阐释了主题。展厅空间是现代博物馆展览与沉浸式古代场景的结合,在流线型的参观模式中,充分利用空间层高特征,带来独特的参观视角,打破参观的视线限制,营造丰富的观展体验</p> <p class="ql-block">进入复原的大型沙飞船,观众可以感受到船舱的内部结构,也可以站在甲板上,观看古代运河 360°环幕视频。整个体验过程,空间由狭窄到宽敞,展示手法从实景到虚拟,为观众带来充满惊喜的沉浸式感受。</p> <p class="ql-block">在动力体验区,游客通过投影播放和互动体验,展现运河上舟楫的“楫”,让观众体验如何操作不同类型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展厅和内部设施的建造过程被拍摄成一部纪录片,安排在尾厅播放,传递了舟楫的文化价值,展现了运河文化传承保护中舟楫的重要性。墙面描绘的沙飞船建造图纸,让观众感受到非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带着那份震撼与感动,继续前行,我们步入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3号展厅,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 。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p> <p class="ql-block">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 。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模式打造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自入口起,依次是“盛世东都、汴水繁华”(A区)、“财赋京师、富甲齐郡”(B区)、“漕运枢纽、往来盐商”(C区)、“人文江南、鱼米水乡”(D区)四个分区,力图再现大运河沿线城镇的历史景观。</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盛世东都、汴水繁华(A区)以隋唐时期洛阳城为参照原型,街道宽阔,楼阁飞桥,展现洛阳的盛世气度以及坊内集市贸易繁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以北宋汴京城为参照原型,以《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等史料为依据,复原宋代夜市街景,以正店酒楼、彩楼欢门、商铺伞摊表现里坊制解体后汴河两岸自由的贸易生活。</p> <p class="ql-block">当脚步轻轻踏入展厅入口,仿佛时光的帷幕悄然拉开,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徐徐展开。自唐船行至运河岸边开始,眼前豁然开朗,一幅气势恢宏、生机勃勃的洛阳坊市街景如画卷般铺陈于眼前,将人瞬间拉回那个万国来朝、商旅不绝的盛唐时代。</p> <p class="ql-block">唐代举办宴会已非常普遍,常常以酒为主、以菜为辅。宴饮多有歌伎、舞伎相伴,并辅以投壶和酒令等小游戏助兴。</p>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借大运河水运之便利,不仅巩固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还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城内里坊井然,坊市内百业繁华,盛况空前。陶瓷、丝绸、茶叶等重要商品通过运河汇集至此,继而销往西域、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酒文化发达,汴京城内酒楼鳞次栉比。拥有酿酒许可证的豪华大酒楼,称为正店。当时的酒楼饭店多以华美的彩楼欢门装潢门面,吸引顾客,招揽生意。</p> <p class="ql-block">乌头门的形象最早见于初唐敦煌壁画,主要作为私人住宅、庭园、寺庙、宫苑等院门,等级较高。</p> <p class="ql-block">随着宵禁制度的解除,宋代的夜市生活充满生机。这里商品繁多,尤其以各类小吃最为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财赋京师、富甲齐郡(B区)。 以京杭大运河北段城镇为参照原型,表现明清时期北方热闹的商街景观和静谧的胡同生活。</p> <p class="ql-block">“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原意是“井”,指代“人们聚集生活的地方”。老北京胡同融入了百姓生活的千滋百味,是喧嚣闹市外的一片静谧空间。</p> <p class="ql-block">一条繁华热闹的北方商街已然苏醒,青石板路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两侧传统商铺林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朱红的门扉、鎏金的匾额,尽显古都风韵;街头巍然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北京牌坊,斗拱重叠,彩绘斑斓,上书“正阳门”三个遒劲大字,仿佛一位沧桑而庄重的守门人,默默标识着这条百年商街的起点,也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与商旅,将京华烟云与市井烟火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评书表演为主业的书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唱鼓词。书茶馆中可以体验老北京的休闲时光。</p> <p class="ql-block">钱庄,又称银号、票号,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大运河沿线城镇开设的钱庄见证了大运河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漕运枢纽、往来盐商(C区)。以京杭大运河中段城镇为参照原型,重点表现运河漕运枢纽城市淮安和盐业中心城市扬州,以商街、戏台、盐商住宅、码头、邮驿等展现这里的运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运河古都淮安是重要的漕运管理城市,也是运河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此处展陈采用多媒体影像和码头实景,表现大运河沿岸繁忙的水陆转运景象。</p> <p class="ql-block">扬州借大运河的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盐业中心。淮扬地区的各类工艺品均以精工闻名,通过大运河销往运河沿线城市或作为贡品上贡朝廷。</p> <p class="ql-block">扬州的因盐而兴、因运而兴离不开盐商。扬州盐商贾而好儒,资本雄厚,生活精致奢华。盐商住宅体现了盐业经济带来的高度商业文明和精湛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许漕船通行,旅客货物在此换车马舟船,往北走陆路,往南走水路。故淮安扼南北咽喉要道,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人文江南、鱼米水乡(D区)。展厅以京杭大运河南段、浙东运河城镇为参照原型,重点表现运河沿线的江南城镇。以水陆并行、百步骑楼、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等展现烟雨江南。</p> <p class="ql-block">江南,自古便是诗意栖居的代名词。烟雨朦胧中,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之间,临水而建的骑楼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蜿蜒的河岸之上。这些骑楼多为两层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彼此相连成排,依水而立,仿佛一条条蜿蜒的长龙盘踞在水边,构成了江南古镇独有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网密布,城市交通水陆并行,坐船沿运河水系经水门入城,沿途小桥、流水、人家,尽显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当脚步缓缓穿越过展厅中那一段段沉淀着历史回响的长廊,穿过光影交错的陈列展区,最终抵达出口时,眼前豁然一亮——那是一座气势恢宏、雕工精湛的砖雕门头,巍然矗立,宛如一幅立体的画卷,静静诉说着百年前宁波商帮的辉煌与风华。这,便是天后宫,即宁波庆安会馆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作为展厅的出口,更象征着整条文化商街的终点与精神归宿。</p> <p class="ql-block">河房是江南水乡独特的民居形式,所谓“家家门外泊舟航”。临水设有水码头踏步,可乘舟出入,也方便生活用水。</p> <p class="ql-block">“十里红妆”是南宋以后流行于浙江宁绍地区(尤以宁波、宁海为中心)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婚俗文化,其核心在于女方出嫁时陪嫁的嫁妆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工艺之精,形成绵延十里、满目皆红的壮观送嫁场面,因而得名“十里红妆”。这一婚俗不仅彰显了家族的经济实力与对女儿的珍视,更融合了民间工艺、审美情趣与礼制传统,成为浙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是穿越时空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以浪漫的笔意诉说千年汩汩流淌的大运河故事。画卷总长 135 米,高 3 米,其中上卷长 43 米,下卷长 64 米,书法题跋长 28 米,以江苏省书画家为主创成员,大运河沿线 8 个省(直辖市)的 15 位书画家共同参与,历时一年半,数易其稿而成。画卷通过全新的视角,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将诗、书、画、印和谐交融,分为“中国古代伟大创举”和“新时代辉煌篇章”两部分,勾勒大运河长达2500年的开凿与发展历史,呈现运河沿线的四季自然风物与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展览寻找“百米长卷在有限空间中的最佳效果”与“后期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支撑”二者间的平衡,以图卷与图像的形式将百米长卷合理排置,画面舒展,动线顺畅,展示与记录了史诗图卷及其创作历程,呈现运河史诗的恢宏气魄,同时也让观众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真正融入千年运河的血脉和胸怀。</p> <p class="ql-block">展览布局简约明了,参观流线清晰。展厅四周为固定通柜,展厅中部为可移动、可拆卸、可自由组合的展柜,以适应今后不同规模的艺术类作品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