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血色冻土:<731>观影记与历史之思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影院灯光骤然熄灭,银幕上的东北平原被寒冬牢牢封锁,宛如一幅浸透血泪的粗布,在铅灰色天幕下徐徐展开。零下三十度的寒风仿佛穿透银幕,裹挟着消毒水与血腥的气息直刺鼻腔——“731部队”的铁皮营房矗立于冻土之上,尖顶瞭望塔如野兽獠牙,在昏沉天光中泛着冷峻金属光泽。镜头掠过铁丝网,倒刺上的冰霜似还缠着挣扎时撕裂的布条;实验室里玻璃罐林立,浑浊福尔马林中漂浮的人体器官,如同失去生机的水草,在寂静中无声沉沦。影片未以血腥博取震撼,却用细腻笔触将那段黑暗历史的纹理,一寸寸刻入观众骨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至今难忘那个令全场屏息的画面:一个穿单薄囚衣的孩子被日本士兵粗暴推进实验室。他冻得发紫的小手紧攥着半个发霉的窝头,皲裂的嘴角残留着干硬碎屑,眼中却仍闪烁着对“温暖”的微弱期盼——或许是一碗热粥,或许是一缕阳光。然而厚重铁门“哐当”关闭,金属器械的碰撞声瞬间吞噬了他的啜泣。镜头在他逐渐空洞的双眸与实验台上寒光闪烁的注射器间切换,没有嘶吼,没有挣扎,只有小小身躯在束缚带中缓缓失去力气,像一朵被严霜打蔫的蒲公英,最后一丝颤动消散在死寂之中。玻璃窗外,白大褂的“研究者”围在记录板前,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比任何惨叫都更令人不寒而栗。这便是他们口中所谓的“马路大”——不是人,只是编号的“实验材料”,在细菌感染、活体解剖、冻伤测试中,被一点点剥夺生命与尊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个场景,我是咬紧牙关、攥紧拳头看完的。一群受害者被关进密闭铁舱,士兵通过管道注入鼠疫杆菌。镜头透过小窗,记录下人们从惊恐尖叫到剧烈咳嗽、浑身抽搐的全过程。一位年轻母亲在意识模糊之际,拼尽最后力气将孩子护在身下,皲裂的手掌紧贴孩子后背,指节泛白,仿佛想用仅存的体温隔绝致命病菌。可当舱门开启时,母亲早已僵冷,手臂仍保持着环抱姿态,如一座再也无法回暖的冰雕;怀中的孩子小脸泛着青紫,嘴角挂着未干的泪痕,呼吸已然停止。更令人愤恨的是,“研究者”走入舱内,竟对这对母子视若无睹,径直走向角落尚存微弱气息的幸存者,戴着手套的手粗暴翻开其眼皮,冷漠宣布:“病菌感染速度符合预期。”类似的暴行层出不穷:有人被强灌带菌食物,眼睁睁看着皮肤溃烂露骨;有人被绑于雪地,四肢冻成黑冰后遭木棍敲碎,断裂声回荡雪原;有人在无麻醉下被剖开腹部,内脏暴露于寒风中,眼中映着手术灯的冷光,嘴唇无声开合,似控诉,似哀求。这些画面毫无修饰,如钝刀割心,让我们真切看见: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从来不是史书上的冰冷字句,而是无数生命的哀鸣、无数家庭的破碎,是这片土地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电影穿插的一段黑白史料,让我瞬间红了眼眶。画面中是晚年接受采访的幸存老战士,他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指向照片中的“731”营房,指甲深深掐进相纸边缘,声音沙哑如砂石摩擦:“我亲眼见他们把人拖进实验室,第二天出来的,只有一袋袋白布裹着的‘垃圾’。”说到此处,他浑浊的眼中突然燃起火焰,那是痛苦、愤怒与不甘交织的光,“我逃出来后,天天想着怎么把真相说出去,可那时候,没人信,也没人敢信。”这段影像与剧情遥相呼应——当电影里的反抗者将实验数据藏进鞋底,冒死试图带出营房;当他被追捕至绝境,将纸片塞进雪地裂缝,对着苍茫雪原嘶吼“一定要有人知道这里的事”,我忽然明白:黑暗中坚守的人,并非不知反抗的代价,而是甘愿以生命为薪火,点燃“记住真相”的长明灯。正如那位整理实验记录的日本护士,在目睹无数“马路大”惨死后,偷偷复制资料。她将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片交给反抗者时,泪水滑落晕开墨迹,声音颤抖却坚定:“我知道这会送命,但我不想再做刽子手的帮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部电影不止于控诉罪行,更像一面多棱镜,一面映照过去的深渊,一面折射当下的光明。镜头从“731”废墟切换至今日的哈尔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我看见无数参观者在展柜前驻足——白发老人对着受害者照片深深鞠躬,眼中满是沉痛;穿校服的学生执笔速记,眼神坚毅;年轻父母蹲下身,轻声为孩子讲述历史,话语温柔却有力。锈迹斑斑的实验器械、泛黄的遗物、残缺的实验记录,不再是沉默的文物,而是历史的“证人”,无声诉说着那段苦难。有个细节格外动人:一个小男孩望着展柜里的发霉窝头,皱着眉头拉妈妈的手问:“妈妈,他最后吃到热饭了吗?”母亲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指着墙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八个大字,轻声说:“我们现在能吃热饭、安稳长大,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这里,我想起观影前在影院门口的一幕:一群老兵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红绸在寒风中轻轻飘扬。他们互相搀扶着走进影院,佝偻的身躯却努力挺直,像冬日里不肯低头的青松。电影散场,灯光亮起,我看见一位老兵用袖口擦拭眼角,布满老年斑的手紧紧握住身边年轻人的手,声音哽咽却清晰:“孩子,别忘了啊,今天的好日子,是多少人命换来的。”那一刻,影院里没有喧哗,只有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和人们悄然挺直的脊梁。这便是《731》的意义——不是煽动仇恨,而是唤醒记忆:和平从不是天赐的礼物,而是先辈用鲜血浇灌出的花朵;历史也不是可随意翻过的书页,而是刻在民族骨血中的警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勿忘国耻”四个字,看完电影后有了更沉重也更坚定的含义。它不是标语上的口号,而是对受害者的庄严承诺——我们不会遗忘他们的苦难;不是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对历史真相的执着坚守——要让世界知道,这段罪恶不容篡改、不容否认;更不是对过去的沉溺,而是对未来的担当——要把历史记忆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力量,让这片曾饱经苦难的土地,再不受战火侵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走在城市街头,看车水马龙、灯火通明、公园里奔跑嬉笑的孩子,总会想起电影中那片寒冷的东北平原。那些在“731”营房中失去生命的人,没能见到今天的和平,没能吃上一顿热饭,没能陪孩子走一次放学的路。而我们活在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年代,更应肩负起“铭记”与“传承”的责任——我们可以理性面对历史,不被仇恨裹挟;可以开放拥抱世界,但不能遗忘教训;可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让科技更强、经济更盛,因为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如坚固堡垒,守护我们珍视的和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电影最后,镜头重回东北平原。春天来了,冻土解封,青草从废墟缝隙中钻出,在风中轻轻摇曳,满是生机。远处孩子的笑声随风传来,清脆如春日风铃,驱散了冬日的阴霾。银幕上缓缓浮现一行字:“历史会被岁月尘封,但真相永远不会沉默。”灯光亮起时,许多人伫立原地,久久未动。我知道,从这一刻起,那段黑暗历史不再只是书本中的文字,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必须守护的“底线”——守住它,是守住无数受害者的尊严,守住民族的未来,守住人类对和平的所有期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勿忘国耻,从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往的伤痛,而是为了让未来的每一步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就像电影里在黑暗中传递真相的人,我们也要做和平的“守护者”,用行动确保“731”这样的悲剧,永远封存在历史的书页里,不再重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