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百草园”

来过

<p class="ql-block">连绵的秋雨,或急或缓地下着。午睡醒来不能出门,便从书架上拿了一本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叮咚的雨声中再次阅读了其中的几个篇章。合上书页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我望着窗外不紧不慢的雨,眼前却浮现出“百草园”里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黄蜂……</p> <p class="ql-block">《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1926年的作品,距今已接近100年了,我从读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算起,至今已有50来年。我喜爱他的作品,尽管读得少理解也很肤浅。但《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社戏》等名篇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读了一遍就记住了书里的许多趣事轶闻。</p><p class="ql-block">那个叫“班蝥”的虫子,我们小时候经常捉它玩它,而我们可不叫它班蝥,它爬行用力的时候会排出一种气体,被玩弄而生气时也会从肚子下往后排气,由于气体有异味且声音响亮,我们就称它为“放屁虫”。还有那个叫“覆盆子”的果子,在我的家乡也很常见,春天一到,覆盆子的藤就复苏了,初夏时长得葱茏茂密,叶片呈锯齿状,到了端午节前后,果子就长到拇指大小,夏天熟透的覆盆子圆溜溜的,又红又亮,酸甜可口,可我们不称它为覆盆子,而叫它野草莓。桑葚树,短短的泥墙根,还有飞翔的云雀都是我儿时熟悉不过的景物;抓蚂蚁喂蚂蚱,雪地里捕捉麻雀也是乡下孩子常玩的项目。可在朦朦胧胧的意像之中,我疑惑并思考过那有趣的百草园它在哪儿,它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还是真实存在?</p> <p class="ql-block">岁月流淌,光阴如梦。一转眼,时光来到了公元2024年10月。有一天,久未谋面的朋友约我出去旅游,地点是浙江东南神仙居一带,并且可能去的一个景点是浙江绍兴的鲁迅先生纪念馆。一提绍兴,不由兴起。绍兴,不仅是鲁迅先生的故乡,那里还有念书人耳熟能详的“百草园”,有与百草园相隔不到半里路的“三味书屋”;有闰土,有杨二嫂,有孔乙己等一个个横跨时空,至今仍然清晰的身影,或许还有个鲁镇,鲁镇上应有咸享酒店,酒店里有霉干菜,茴香豆……</p><p class="ql-block">连续数日的旅行已接近尾声,参观鲁迅先生纪念馆成了返回途中的最后一景,11月1日,当大巴到达绍兴市区时,中雨突然变成了大雨,人们都在纳闷,时至深秋竟下起了瓢泼大雨!下车购票的导游尽管打着雨伞,回到车上已变成了落汤鸡。</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受台风影响,雨越下越大,大巴车外,已是风雨交加,地上的雨水在高低不平处涌起了一道道急促奔跑的浪花,扭曲的雨条在大巴的窗户上敲打出噼里啪啦的响声。</p> <p class="ql-block">大雨滂沱,望雨怯步者居多,有几位年老的游客建议导游退票。争论中,还是有几位与我一样怀有急切心境的人。在我们一再坚持下,导游没有退票并且为大家每人配发了一件雨衣,可雨衣只能护住上半身,膝盖以下还是要泡在水里。同行中有位年近七十的王先生,他是大家共认的草根作家、诗人,他说大家都读过鲁迅的书吧!都知道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吧!来一趟绍兴,已经到了景点的大门口,不去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不看鲁迅纪念馆是不是有些遗憾?说完他卷起裤腿,义无反顾地走进雨帘中。</p><p class="ql-block">大雨没有挡住众人的脚步。走进百草园,具有江南韵味的园门上写着醒目的“百草园”三个字,古老的桑葚树在园子的东南角,粗壮的主杆在风雨中支撑着浓密的枝桠,虽已深秋,老桑树依然枝叶繁茂。而那片菜畦历经百年风雨显得有些单薄,上面的蔬菜也没有那么碧绿了,园中西侧有几棵洋槐靠着院墙伫立着。</p> <p class="ql-block">风雨下槐树的叶片早已凋零殆尽……触景生情的那一刻,我想到的不是秋天的悲寂与萧瑟,在风雨交织的百草园,那一排槐树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神情,看到了他胸怀天下而不屈不挠的伟岸脊梁!我甚至认为,即便“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不复存在,但鲁迅先生以他的故乡为原形,以冷峻犀利、精准有力的写作风格,用讽刺、白描与象征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人们心中。他为旧中国的觉醒、为四万万民众的命运发出的深沉呐喊,不仅写进了他的《朝花夕拾》,也写进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哪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蚱……”</p><p class="ql-block">“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不仅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新文化运动孕育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那个刻板严肃的书屋里,既有学童对圣人,对先生的尊敬与爱戴,也有对封建教育制度理性又含蓄的批判。而“百草园”写的则是童心、童趣;写的是自由自在又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边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去了……”这样的景象,即便再过一百年,无论社会怎样发达,坚信它依旧能常常唤起人们对天地自然与美好生活的敬畏、珍视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因为,至美的童真与无邪的天性是一种纯粹而至上的客观存在。无论到什么时候,田园生活与返璞归真终究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百草园”,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图片 网络(鸣谢原创)</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6日(天泉小镇)</p> 感谢您的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