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辛庄

龙顶山人

<p class="ql-block">(图片全部自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工作关系,知道了辛庄村。这是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百千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振兴)第一批的示范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高气爽的日子,借着想在户外过个周末的兴致,我动员夫人和女儿来到了辛庄村,一则想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感受一下示范村的实际运行情况;二则也让家人感受一下北京市乡村振兴的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车上,我已简单向她们介绍了辛庄村的发展背景。几年前,辛庄村招商引资引来投资商,将一处村集体闲置用房办成了一所私立学校,靠学生家长的资源又逐渐将村里的闲置民房盘活,逐渐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在村委会的运作下,这些商业设施慢慢地和村里的集市对接形成了周末集市。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昌平区将其确定为“百千工程”示范村,并请来专业规划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提升品质,进一步改善了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形成了以举办周末集市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赶集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停车场出来往主街走的路上,又看到了安保和市场管理人员,说明集市的管理已经正规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先经过的是那个彩虹玩具店,其所售商品并不仅限于玩具,还有图书文具、手编工艺品等,老板宣传称他的商品与国际接轨,我前年第一次来就感兴趣的是他琳琅满目的物品,有序地摆满了租赁的小院里所有的房屋,院子里还有一棵柿子树。我特别地把这家商店介绍给夫人和孩子,引起夫人注意的却是来自日本的瓷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前走,村中的主街道路面已经全部换成了石条,几乎每个临街的院落都变成了经营场所,并各有自己的特色。墙面粉刷一新,带着一丝古朴气息的指路牌贴在墙上,镂空的几块文化标牌点缀期间。主街上摆着小摊的应该都是本村村民,她们的物品主要是季节性的瓜果蔬菜,街边的执勤人员告诉我,村西头和村东头两边的集市都已经开业了。去年我来的时候,西边的集市还在建设当中,东边还是绿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顺着主街往西走,除了原有开业比较早的那家咖啡店、手工木刻作坊、蓝房子餐厅和台湾风味的无声烘焙店,又新开了几家店铺,有餐饮、服饰、工艺品等。我又进入那家木工坊,一件精美的蝉雕吸引了我,也许是前几天刚写了一篇关于蝉的短文的缘故,对这件工艺品喜爱有加,和闺女一起与店员象征性地讨价还价后将其收入囊中,这是赶集的第一份收获。小时候在老家赶庙会,无论如何是要买点东西的,或者一个小玩具,或者一个烧饼,总要有个仪式感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西边的集市在一片林地里,由一个一个可移动的小木屋组成,确切地说算林下经济,很值得推广的一种形式。这里的经营品种还是略显单调一些,仍以小工艺品为主。在一个女士饰品店里,我和店主了解了一下经营情况,她说租金有些高,听说明年还要涨,主要还是客流量小。一番精挑细选后,店主让了点利,夫人购得耳坠一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近中午,我们还是决定到网红的蓝房子里用餐。门外看似客流不多,里面却很热闹,一层的散座已坐满了客人,我们到了二楼,不一会儿的功夫,竟也客满。点完菜之后时间不长,菜就上桌了,一个小炒黄牛肉得到夫人和孩子的一致称赞,吃得还是比较可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午后的阳光有些强烈,伴着微微的秋风,倒也不是很热,人流也比上午多了起来,各年龄段都有。我们一路沿街返回东边,去感受一下东边集市。这里都是临时性的小摊位,走了一圈,没有发现可值得购买的东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的重头戏是到咖啡店赶时髦喝咖啡,发发呆。我们选择了那家老店,屋里客人不是很多,咖啡上桌,随手翻看起店家准备的闲书,确实有点闲情逸致的感觉。一位女士弹起了钢琴,更增加一分幽静和惬意,窗外,又票来一位女歌手的歌声,不知不觉中竟然过了两个小时。现在流行喝咖啡,乡村咖啡屋更有一番意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逛了一家烘焙店,随手买了两个现烤的黑芝麻面包,就准备启程返回了。胡同口一块曲艺演出广告牌吸引我们又到了胡同里面的一个院落,从门口望去,曲艺演出正在进行,院里已经坐满了客人,店家在门口收茶座费。看过了满街的小商店,这里倒是别有一番新意,看来经营品种还可以有很多的创新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街边的小摊也用上了无人售卖,商品上有标价,摊位上有二维码,按价位扫码付费,东西拿走,体现的是买卖双方彼此间的信任。扫码付费后,闺女带走了一盆精巧的多肉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念念不忘的是那家开在村东北口一个小院子里名叫“山下的家”的仿古服装加工店。第一次去的时候,店主的装饰让我想起了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夫人,她说她就是按辛追夫人的样式装扮的,很有古风的范儿。早上我们路过她们的院门口的时候,院门是关着的,以为还没有上班。下午我还是想在离开之前再带夫人和孩子再去探访一番,结果院门仍是紧闭。赶巧碰上清理垃圾的保洁员从里面出来,我们说明来意后她让我们进去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刚进屋门,就被店员很客气地拦住了,她告诉我们,她们这里是预约接待,没有预约不能参观,否则影响正在接待的顾客。这是我这些年第一次遇到拒顾客于门外的事,尤其是当前刺激消费的大环境下。看来经商也一样,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山下”大门,一群身上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孩子从南边胡同跑了过来,我正奇怪地望着他们发愣时,闺女告诉我这是当前正流行的Colour run (彩色跑)。我不自觉地又一次感到曾经也算的时潮的小青年落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返程的车上,我问夫人和闺女:“今天感觉怎样?”她们几乎同时答到:“还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9月20-2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