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281·石油会战在即,各路精英松辽汇聚,李森说,大队长朱洪昌是工程军中马前卒

伏虎

<p class="ql-block"><b>  口述人:</b>李森,1936年12月生,黑龙江绥化人,中共党员。</p> <p class="ql-block"><b>  人物简介:</b>1961年4月中旬,从新疆石油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公司来到大庆,会战期间在工程指挥部工作。</p><p class="ql-block"><b> 采访时间:</b>2025年8月21日14时。</p><p class="ql-block"> <b>采访地点:</b>创业六社区。</p> <p class="ql-block">  66年前的9月26日,松辽盆地上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预示着一个大油田将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对于当时沉闷已久的石油工业来说,不亚于凭空一声惊雷。全国13路大军吹响集结号,即将在这沉睡了万年的荒原多点突破,集中打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其中就有李老当年的领导、石油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公司年轻的施工队长,后来大庆五面红旗之一的朱洪昌,是只身一人来松辽打前站的,许多前方的消息都是从他的来信和电话中获得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左1为朱洪昌</b></p> <p class="ql-block">  国家发现了储量可观的大油田,李老的队友们都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只要朱队长一声令下,他们将在这块盼望已久的油海中一显身手。</p> 写申请要参战 部长回信 <p class="ql-block">  然而,等来等去,一点消息也没有等来,大家坐不住了,有人提出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请战,让领导知道全队人的决心,优先考虑把这支队伍调到前线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李老说:“很快,由全队人员签名的请战书写完了。可送给谁,是送给工程局的领导,还是送给石油部的大领导,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最终队友们一致赞成,捅破个天,把请战书直接寄给有‘生杀大权’的余秋里部长。</p><p class="ql-block"> “等啊,等啊,几天的煎熬,让大家心焦不已。正当队友们要失去信心时,半个多月后的一天,通信员拿着个档案袋大小的信封跑过来,高兴地大喊着:‘来信了,来信了!’所有的人都兴奋地聚在一起,拆开信,信不长,上面写道:‘相信组织,相信领导,做好本职工作。’落款写着:‘余办。’</p><p class="ql-block"> “信的字里行间说得比较含糊,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能不能去的问题,但大家毕竟让余部长了解到了我们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 “三个多月后,我们这颗悬着的心,终于有了着落,工程局收到了正式通知,不日我们将从新疆启程,调往松辽参加到石油大会战之中。</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18日,李老和他的队友们如愿来到了萨尔图。”</p> 借水桶押棉衣 生产第一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会战初期,钻井的纪录不断被刷新。</p><p class="ql-block"> 临近入冬,根据事不过夜的施工要求,李老所在的工程指挥部一大队一中队,对井队完成的每一口油井的保温工作变得紧锣密鼓。</p><p class="ql-block"> 李老说:“那是1963年11月21日早上5点多,队里接到调度分派的任务,在如今的市第二医院附近,钻井指挥部交了一口完钻的井,让我们立即着手,在5到8个小时的时间内,做好这口井的保温工作。可全队赶到现场时才知道,第二口井也完钻交井。按一口井分派的人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两口井的施工,困难是明摆着的。怎么办?是按照调度给我们的任务只干一口井?还是兵分两路,克服困难把两口井的任务都承担下来?队长、指导员和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钻井工人与时间赛跑,把井抢出来,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害怕困难,让这口井在寒风中冻坏而影响生产。我们要发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分内分外,不分前线后方’的‘十不’优良传统,超额完成两口井的保温施工工作,向党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p> <p class="ql-block">  “一个队一分为二,分别向两口井展开了攻坚战。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口井的准备,要干两口井,挑水和泥的水桶不足,要是回到队里去取,来回至少3个小时,耽误时间,还影响工期。队友庄春成自告奋勇,到附近的村里借。可等了一个小时,也没见他回来。大家正着急要去找他,老远看到他只穿着单衣,挑着两个空桶跑了回来。围过去一问才知道,村里人看他穿件杠杠服,误会他是在附近干活的劳改犯,好一番解释,总算明白了。可不认不识的,怕小庄不给送回来,就把杠杠服留下作了‘抵押’。</p><p class="ql-block"> “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怎么行?队友们都要脱下杠杠服给他穿。急得小庄直摆手,对我们说,天这么冷,大家就别推让,把挑水的任务交给我,来回跑着送水,身子就不冷了。</p><p class="ql-block"> “还没等大家再说,小庄已经挑着水桶,跑出了老远。”</p> 指导员打替班 吃顿凉饭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队友各司其职,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p><p class="ql-block"> 李老说:“指导员和食堂的大师傅一起来工地送午饭,发现小庄穿着单衣,一趟趟地往工地挑水。拦住他,一问才了解到押棉袄借水桶的事儿。指导员二话没说,脱下自己的棉袄,披在小庄身上,然后一把抢过扁担,换下小庄开始一担担地往工地挑水。</p><p class="ql-block"> “看着指导员远去的身影,既感激又不好意思的小庄,赶紧吃口饭,好尽快把指导员换下来。可是他过去抢了几次,指导员都没给。告诉他,多吃点饭,准备下午再战。直到全队的人都吃完了饭,指导员才把担子交还给小庄。等他吃饭时,热馒头已经冻成了硬疙瘩,菜汤上都冻出了一层冰碴。</p><p class="ql-block"> “到了傍晚6点多,经过12个小时的奋战,两口井的保温工作顺利完成。全队人员集合在一起,一点数,少了个人,原来是小庄去老乡家送桶取棉衣了。</p><p class="ql-block"> “队领导非常贴心,知道我们这天干得辛苦,特意让食堂烧了一大锅开水,让全队参战人员洗了个热水澡,美美地睡上了一觉。</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施工非常艰苦,滴水成冰。有一次,队里在冰上打桩施工。焊接时,焊花四溅,我们脚下的冰化了又冻,每焊完一个铁桩,大头鞋都被冻在冰面,动弹不得。我们就是这样,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为早日拿下大油田用尽自己的力量。”</p> 大灯泡烫蚊子 蚊尸成堆 <p class="ql-block">  东北荒原上的蚊子,咬人无孔不入,特别邪乎。</p><p class="ql-block"> 李老说:“我们队30来人,住的是宽5米、长15米的活动板房。两边一字排开,上下两层的通铺,中间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为了方便住宿的人夜间上厕所,天棚上是几盏整夜不灭的大灯泡。</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驻地,推开门帘就是草原和沼泽,黑蚊子成群往板房里面钻,那时候,物资奇缺,有蚊帐的人不多,像我这样没有蚊帐的,只好把被子盖在身上防蚊咬。你想想,夏天闷热,半夜就把被子踢到了一边,自然就成了灯下蚊子的袭击目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常常是困倦战胜了蚊咬,满身是包、奇痒无比成了常态。</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半夜被尿憋醒,下床上厕所后,身上痒得直挠,突然发现很亮的灯泡比平时暗了不少。一瞅才看到,上面趴了一层厚厚的蚊子,因为灯泡点的时间长,表面很烫,好多被烫死的蚊子落在地上,小山一般。那时候年轻好信儿,用纸叠了个小盒子,放在灯下,几分钟的时间,就装满了一纸盒蚊子的尸体。就这样,大家也没有啥怨言,一心扑在石油会战的大局上,这样的小困难,在那个时代,不算个事儿。”</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甘于吃苦的一代创业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人:李哲彪(李老的孙子)</b></p> <p class="ql-block">  爷爷他们那代人,有民族责任感,为了建设祖国,浑身有种使不完的劲儿。他们讲会战的艰苦,没有抱怨,好像他们那代人的吃苦挨累是注定要承受的一样。这种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主人翁精神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后辈子孙受用不尽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26日,是习总书记“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发表6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我们将勇敢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求实创新,再铸辉煌。</p>

李老

小庄

队友

指导员

蚊子

全队

我们

两口

会战

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