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 插姐黄龙喜給我们看了现 在农村秋收时,男青年背不动禾桶,抖抖索索挑谷回家的一个小视频。勾起我插队时挑谷的往事。 </p><p class="ql-block"> 刚插队时,我们在修路时用畚箕挑土时,挑土的姿势都是歪歪扭扭的,引来村民的哄笑。所以我刚到樟树岭时,生产队给我评5.3分,比妇女6分还低0.7分。后来经过锻炼,我也逐步适应劳动的强度了,能挑起一担谷了。生产队給我评9.3分工分。村里规定不滿 10分不扛禾桶。在山区扛禾桶,山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禾桶重而山路难走。所以只有10分工劳动力才能扛禾桶。而挑谷子9分以上劳动力都要挑滿担。那时种的是双季稻。割完早稻,马上犁平插秧种晚稻。所以早稻收上来是湿谷。中午收工时一人要挑一担湿谷回村,有时一担谷挑不完,还要在两个谷箩上加两畚箕。收工时滑头的村民选小一点的谷箩(小的谷箩谷子份量轻)挑走了。我在后面只好挑谷箩大的谷子挑,双抢时节临近中午,阳光正晒,肚子饿得咕咕叫,又打着赤脚(脚湿穿鞋走路打滑)。从罗家山谷里挑到村里打谷场有三四里路。挑着一担湿谷,(一担湿谷约有一二百斤左右)刚开始还好,挑到后来,越挑越重。无奈只好挑挑停停。走走歇歇。进村时还要过一个岭。上岭时最难挑。只好咬牙坚持挑上岭,坐在担上休息一会,下岭一口气挑到打谷场。等我卸完谷子,回知青班时,有的村民己经吃完午饭了。此事,多年后会计吴永坤到我家做客时。气愤不平地对我老婆说,村民们太滑头,谷箩拣小的挑,叫我挑大的。时间长了,我也忘记了。听老吴这一说。我也想起这事了,眼睛不禁有点湿了。往事不堪回首,年青时苦点也不算苦,现在回忆起来都是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