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wucc</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573991</p> 9月2日星期二,农历乙巳年七月十一。借出游新疆在新郑乘机前往乌鲁木齐之机,与团友们一起游玩了平时几乎很少有机会前来的景区--黄帝故里。<br>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1号,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誉为“中华第一祖祠”。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及建都之地。 东门随景 东门随景 游罢故里方知,黄帝故里中轴线为由南向北,其最南端为一三间四柱式的古典牌坊,正面(南面)匾额上刻有四个大字--“轩辕黄帝”。 中轴线随景(牌坊) 牌坊之后,为黄帝宝鼎坛,坛上立一大鼎--黄帝宝鼎。这座宝鼎极其雄伟,高约5米,重约24吨,为青铜铸造,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之一。鼎足:为熊足,寓意黄帝有熊氏的称号(黄帝建都于有熊,即今河南新郑)。 中轴线随景(黄帝宝鼎) 宝鼎随影 黄帝宝鼎北面,为故里的正门--寻根门,是景区中轴线上的起始点和标志性建筑,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开启寻根拜祖之旅的仪式起点。寻根门为三开间,紫铜瓦庑殿顶,基座体以花岗岩整石砌筑。正面门洞牌匾上书“黄帝故里”,背面书写“共祖同源”。 中轴线随景(寻根门) 寻根门随影 中轴线随景(寻根门) 步入寻根门,前面所见为同心广场,广场中心设系祖坛(心系始祖之坛)。系祖坛设有三层石阶,每层九级,暗合“九五之尊”与宇宙星辰。若站在坛中心的石板上,可听到你发出声音的回声哟,是否有些神奇? 中轴线随景(系祖坛) 中轴线随景(系祖坛) 中轴线随景(系祖坛) 系祖坛东侧为黄帝文化馆:展示黄帝时代开创的中华文明;西侧为中华姓氏馆:展现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体现血脉相连。不知是何原因,当时两侧均未开馆。好在旁边有介绍姓氏来源的图板,使我们了解到各自姓氏的来源,即寻到了根。 寻根树随景 吴姓来源 过了系祖坛继续北行,即看到轩辕桥,这是一座石砌三拱桥,横跨姬水河,连接南北。据说,桥下有明代古轩辕桥遗址,形成“双桥奇观”,体现文化传承 。 中轴线随景(轩辕桥) 过了轩辕桥,迎面看到的是黄帝故里祠,又称轩辕庙。该祠始建于汉代,明清修葺;1990年后,新郑县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祠进行修葺,加以保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轴线随景(黄帝故里祠) 黄帝故里祠随影 文物保护单位随景 与一般祠堂不同的是,故里祠前摆放的不是两尊石狮,而是两尊石熊。因为黄帝曾居“有熊”,并建立“有熊国”,故又称“有熊氏”。摆放石熊直接呼应黄帝的这一称号,象征其部落渊源。 黄帝故里祠前随景 黄帝故里祠前随景 进入故里祠,其正面挂着“文明始祖”牌匾的为正殿,殿内中央供奉着轩辕黄帝的中年金身塑像,塑像上方悬挂的“人文初祖”匾额,相传为历史名人题写。 正殿随景 正殿随景 正殿随景 殿内东、西及正面墙上的壁画,生动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东面,主要描述了黄帝诞生、创造舟车及黄炎结盟。 正殿随景 正殿随景 西侧,则表述的是征战蚩尤、开发农牧、肇造文明及高擎龙旗等。<br> 正殿随景 正殿随景 正殿的前厅,西面,摆放的是黄帝指南车的模型;东面,则立着黄帝治廉的规则--六禁重。 正殿随景 正殿随景 故里祠东配殿塑有黄帝元妃嫘祖像,相传螺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养蚕制丝人,故历代王朝祀其为“先蚕”;西配殿塑有黄帝次妃嫫母像,相传嫫母在与嫘祖一起抽丝的过程中,首先发明了原始的织布工具,故后世祀之为“先织”。 东配殿随景 西配殿随景 中轴线上位于故里祠之后的是拜祖广场,朝拜面积逾10000平方米,可容纳两万人,是举行盛大拜祖仪式的核心场所。进入拜祖广场,须走东门。 入拜祖广场随景 拜祖广场随景 拜祖广场南端建筑为轩辕殿,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体量巨大,重檐庑殿顶,象征着黄帝的丰功伟绩与至尊地位。 拜祖广场随景 轩辕殿采用古汉阙设计理念,以石材、紫铜为主材。大殿石阶上,设有圣火台。 轩辕殿随景 殿内中央供奉着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轩辕黄帝坐像(高9.95米,寓意“九五之尊”)。黄帝面容慈祥而威严,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 轩辕殿随景 大殿设计遵循中国传统宇宙观“天圆地方”,大殿本身为方形,代表“地方”;殿顶有圆形穹窿,象征“天圆”。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轩辕殿随景 殿前台阶有三层浮雕,由下而上,依次为“九龙献瑞”、“山河永固”、“五谷丰登” 。 轩辕殿随景(九龙献瑞) 轩辕殿随景(山河永固) 轩辕殿随景(五谷丰登) 轩辕殿随影 拜祖广场东西两侧各设有一长廊,长廊内各有12幅浮雕。据说,东侧长廊12幅主要讲述黄帝从诞生到成就伟业的生平故事;西侧长廊12幅则集中黄帝时代诸多重要发明。 拜祖广场随景(东侧长廊) 拜祖广场随景(西侧长廊) 西侧长廊随景 西侧长廊随景 西侧长廊随景 黄帝故里中轴线不仅是一条建筑序列,更是一次文化的沉浸体验。从寻根门到轩辕殿,直线距离约500米,寓意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谓“百米千年”。行走其上,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div><br></div><div><br></div><div>注:本篇中部分文字参考网络资料,部分图片由团友提供,在此谨表感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