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隰县的风里,总裹着玉露香梨的清甜。从2017年4月踏足李城村,到2021年6月告别,1520个日夜,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在这片梨园里种下了责任,也收获了满溢的温暖。</p><p class="ql-block">乡政府交付的第一书记示范园,是我们脱贫的希望田野。从初春的施肥、剪枝,到夏日的套袋、浇水,再到秋日的采摘、销售,每个环节都嵌着我们与贫困户并肩的足迹。最难忘那年春旱,园里的梨树渴得叶尖发卷,是太原消防的朋友送来废弃的管子——那些斑驳的塑料管道蜿蜒在田垄间,像一条条生命的脉络,引着清水浸润每一寸根系。太原服装城的梁恩夫先生,悄悄送来两千元钱,只说“给梨树添点营养”,钱虽不多,却暖透了整个春耕的时光。</p><p class="ql-block">梨园里的故事,总带着最质朴的感动。五年级的小姑娘史玉洁,因母亲换肾坠入贫困,便趁着假期钻进梨园套袋。纤细的手指翻飞间,每个五分钱的果袋都藏着对学习的渴望。泰州来的小朋友见了,纷纷围上去合影,递过自己的文具,那些交换的联系方式,成了跨越千里的鼓励。</p><p class="ql-block">更记得春寒料峭时,玉露香梨刚开花就遭遇零下低温,全县迅速行动。我跟着村干部在园里熏烟护花,厚羽绒服裹得严实,仍被夜风吹得打颤。村民们见了直念叨:“怎么不穿军大衣?”我笑着说羽绒衣一样暖和,心里却被这份牵挂焐得发烫。烟火在黑夜里升腾,映着每个人冻红的脸,也护住了枝头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梨花开得最盛的时节,太原服装城党支部与李城村党支部结对开展活动,在柴家自然村的梨花树下办了一场特殊的读书日活动。百人秧歌队穿着艳色衣裳,踩着鼓点在花海中扭起来,银饰叮当与梨花簌簌相映,笑声漫过枝头,连风都变得轻快。那画面刻在记忆里,成了梨园最鲜活的注脚。而丰收时节的梨园,更藏着跨越山海的敬意。</p><p class="ql-block">时年90岁的九九文学社社长徐忠诚,带着18位社员专程赶来。他们不肯喝村里一口水、吃村里一口饭,全程自费,只为在挂满硕果的梨树下,亲手触摸丰收的喜悦。老人拉着老伴赵玉兰在树旁合影,镜头里的笑容与金黄的果实相映,他们当场便说要为李城村代言,这份纯粹的热忱,比梨果更清甜。太原诗词协会副会长孙爱晶也带着20多位会员而来,三天两夜,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梨园里剪枝、套袋,在土炕上谈诗、话家常,把文人的情怀种进了泥土里。</p><p class="ql-block">今年四月,玉露香梨开花时又遇大风冰雹,果面留下的斑痕,被人幽默地称作“防伪标签”。可我知道,那些疤痕下,依旧是脆甜多汁的果肉,正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经风雨却从未改坚韧本色。</p><p class="ql-block">离开李城村这些年,我总忍不住打听梨园的消息,逢人便讲玉露香梨的好。村民们总把丰收的果实寄给我这位“曾经的第一书记、永久的荣誉村民”,我便请远方的朋友品尝,讲起玉露香梨的故事。那清甜里,有贫困户的汗水,有陌生人的善意,有村干部的坚守,更有老社长的热忱与诗人们的情怀。玉露香梨的缘分,从来不是1520天的限定,它藏在每一口清甜里,在每段温暖的回忆里,岁岁年年,从未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