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月饼

杨宏

<p class="ql-block">  要说中秋节这事儿,得从老祖宗那儿唠起。上古时期的先民们就爱抬头看天、观天,还时不时对着月亮犯嘀咕,觉得这轮明月自带“神秘光环”而肃然生敬,于是就有了敬月的习俗——这便是中秋的“祖宗根儿”。</p><p class="ql-block"> 最初这“祭月节”定在秋分,可秋分这日子太随性,有时侯时辰到了压根儿见不着圆月。总不能对着空荡荡的夜空磕头吧?先民们合计着,干脆改到农历八月十五。这下“月满”和“节至”总算凑上了热闹,中秋节才算拿到了正儿八经的“身份认证”。翻翻古书《周礼》,里面记载着的事情表明,周朝那时候就已经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的习俗了。</p> <p class="ql-block">  而月饼这小家伙,一开始可不是给人解馋的“零食担当”,而是先民们摆在香案上的“贡品C位”。旁边还得配上圆滚滚的瓜果,全家整整齐齐对着月亮磕个头,求个平安吉祥。古代姑娘们更会“借势”,拜月时偷偷许愿,盼着嫦娥仙子能赏点“颜值buff”,让自己脸蛋跟月亮一样透亮发光。</p> <p class="ql-block">  追溯月饼的“前世”,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了“太师饼”,边薄心厚,据说这就是月饼的“老祖宗”。不过那时候它还没跟中秋绑定,顶多算个“区域性特色点心”,跟过节没啥什么关联滴。</p><p class="ql-block"> 直到唐朝,《唐书·太宗记》首次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一事。那时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秋赏月成了时髦的“社交活动”,</span>诗人们写起月亮来没完没了,月饼也趁机刷了波存在感。《洛中见闻》里就记着,唐僖宗还特意给新科进士送月饼当“状元福利”,这排面也是没谁了。1972年在新疆挖出的那枚“唐宝相花月饼”,距今1400多年,堪称月饼界现存最老的“活化石”,要是能开口,指定能唠不少唐代八卦滴哈。</p> <p class="ql-block">  到了宋朝,中秋节彻底“火出圈”,赏月风气比唐朝还盛。那时候的月饼不叫月饼,有“宫饼”、“小饼”、“月团”等好几个“马甲”,北宋皇室爱吃的“宫饼”就是它的“皇家限定款”。苏东坡尝了之后都忍不住写诗夸:“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看来那会儿的月饼已经有酥油和糖馅了,口感指定差不了。不过“月饼”这正式名号,还是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里首次写下的,算是给它办了“户口登记”。</p> <p class="ql-block">  明朝可算是月饼的“逆袭黄金期”,从宫廷“特供”变成了民间“爆款”,成了全民追捧的中秋必备品。饼师们还特会搞“文创”,把嫦娥奔月的故事印在饼上,颜值瞬间拉满。皇帝也成了“头号粉丝”,《明实录》里记着,神宗皇帝十次给大臣送月饼,堪称“大明月饼带货第一人”。更关键的是,明朝开始有了“团圆”的说法——祭月后全家分吃圆圆的月饼,月亮是圆的,饼是圆的,人也凑一块儿,这不就是妥妥的“团圆仪式感”嘛。就连《红楼梦》里,第七十五、七十六回的中秋夜宴也少不了月饼的身影,只不过那饼子咬下去,除了甜味,还藏着贾府由盛转衰的悲凉味儿。</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月饼彻底“卷”起来了。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把酥皮月饼写得活色生香:松仁、核桃、瓜子仁混着冰糖猪油做馅,吃着不齁甜还香得掉渣,光读文字都要流口水。北京致美斋的月饼更是“顶流网红”,全国还分出了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简直是月饼界的“门派大会”。民间玩法也花样翻新,江南的“卜状元”游戏特热闹:把月饼切成三块,分别当“状元”“榜眼”“探花”,全家掷骰子抢着吃,吃的是饼,玩的是乐子,输赢都开心。</p><p class="ql-block"> 1780年的中秋,和别的年份不太一样——毕竟这一年的中秋,乾隆皇帝正好过七十大寿,国内各地及国外宾客来的贡车足足有三万俩,用现在的话说,那排场直接拉满,堪称“古代顶流生日派对”。乾隆皇帝这生日,硬是过出了“万国来朝”的阵仗。</p><p class="ql-block"> 敬酒环节一结束,重头戏“上菜”就来了,而乾隆皇帝的专属餐桌,简直是“吃货天花板”。根据《膳底档》记载,他的御案上光是菜肴就有27品,再加上月饼,看得人眼花缭乱。更夸张的是月饼的规格:供月的大月饼直接重十斤,相当于现在一袋大米的重量;还有两个三斤重的月饼,拿在手里估计得用两只手;最有意思的是赏人的小月饼,虽说只有二寸大,但足足有150个,要是挨个赏下去,乾隆爷说不定得记着“谁还没领到”,比现在发中秋福利还费脑子。估计当时赴宴的大臣及外宾们看着皇帝桌上的月饼,心里都在嘀咕:“陛下这超大月饼,要是切一块分着吃,咱们一桌人都够尝了。”</p><p class="ql-block"> 1780年的这个中秋,乾隆皇帝用一场隆重的加月饼的寿宴,把“皇家中秋”过成了传奇,也让后世知道,原来古代皇帝过寿,连月饼都能这么“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期政府想革新,先将中秋“改日历”,政府想让月亮“调休”,百姓偏不买账。1913年的中秋,大概是月亮过得最懵的一次——这边民国政府拿着新印的公历表,宣布“以后八月十五就按阳历过”,那边老百姓抬头一看:阳历8月15的夜空里,月亮连个“满月打卡照”都凑不齐,明明还是农历七月十四的“上弦班”状态。政府本想借着公历改革,让传统节日“改头换面”,可没算到中秋这事儿,月亮才是“话事人”。你想啊,中秋中秋,没了圆月亮,赏啥?祭啥?总不能对着一弯月牙儿啃月饼吧?民间瞬间炸了锅:有人指着月亮跟街坊吐槽“这新日子过的,连月亮都不认了”;有老太太攥着祖传的祭月供桌布,说“我孙儿还等着蘸水涂眼睛求‘清凉’呢,没圆月算怎么回事”。这场“月亮保卫战”,最后以政府认怂收尾,反倒搞出个“双轨制”:官方放假看阳历,老百姓过节还得瞅着农历的月亮走,算是给民国的节日史添了段笑话。</p><p class="ql-block"> 要说民国人过中秋,花样可比日历改革靠谱多了。家里的庭院里,供桌一摆就是“圆月主题展”:大户人家十斤重的素月饼跟小山似的压桌,南瓜、西瓜摆得整整齐齐,就等女主人领着拜月。小孩最盼这环节,蘸点清水往眼睛上一抹,嘴里念叨着“眼目清凉”,仿佛下一秒就能看清月亮上的桂花树。月饼也分了“阶层”:普通人家啃传统素馅,上海的时髦家庭已经吃上了“蛋糕式月饼”,酥皮里夹着奶油,中西合璧得很;低收入家庭则凑“月饼会”,每月凑点钱,到中秋就能稳稳抱回一盒,谁也不落下。</p><p class="ql-block"> 至于赏月活动,更是“雅俗共赏”。徐志摩、鲁迅这帮文人,要么泛舟湖上,要么登高望远,对着月亮就能吟出几句诗,把中秋过成了“文学沙龙”;普通老百姓就热闹多了,提着花灯在巷子里穿梭,闻着桂花香逛集市,长沙岳麓山一带更是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凑在一起看月亮、拉家常,比过年还热闹。</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中秋这事儿,从来不是看日历上的数字,而是看月亮圆不圆、月饼甜不甜、家人在不在。民国政府想改个日期就“革”了中秋的命,终究是没搞懂: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日,早跟月亮、跟人心绑在了一起,哪是一张公历表就能拆开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每当中秋节来临,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月亮,是我妈那四只锃亮的小瓷盘——这可是我们家过节的“仪式感担当”。</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物资没现在丰富,平时想吃点零食比登天还难,唯独中秋节傍晚,妈妈准会踩着晚饭的余温,端出那套宝贝盘子。每只盘里都码得整整齐齐:半块月饼切成扇形、几片脆生生的藕片、十几片小花片及一小撮南瓜子什么的。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跟小猫抢食似的,一人扒拉过一盘,围在四方桌旁坐成一圈,一边叽叽喳喳瞎聊,一边享受着“山珍海味”,兴奋得手都有点抖——毕竟这可是一年到头难得的“零食自由夜”。</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咱湖南的月饼是清一色的苏式月饼,表面那层酥皮简直是“魔法”,拿起来得小心翼翼,不然走两步就掉一衣襟的渣,吃的时候得弓着腰凑到盘子上方,跟小鸡啄米似的。咬一口酥得掉渣,里面的猪油豆沙冰糖馅甜滋滋的,偶尔还能嚼到几颗瓜子仁,那滋味,当时感觉真的比山珍海味还强。</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中秋夜的盘子里突然“闯”进了“新面孔”——广式月饼。这家伙跟苏式月饼比起来,简直是“壮汉遇上小娇娘”,个头敦实,表皮光溜溜的、硬硬的,看着清爽爽的,不像苏式月饼那拖泥带水的模样,跟我们平时吃的月饼完全不是一个路数。</p><p class="ql-block"> 现在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冰皮的、流心的、双黄蛋的甚至还有小龙虾馅的,但每次拿起月饼,脑子里还是会浮现出那四只小瓷盘,还有姊妹几个围着桌子掉酥皮的模样。其实哪是月饼有多好吃啊,分明是那盘里装着的,全是小时候的兴奋劲儿和满满的家味儿。</p> <p class="ql-block">  月饼——从秋分祭月的古老贡品,到如今中秋桌上的必备点心,陪着中秋节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走到至今。如今不管是京式的酥皮、广式的莲蓉,还是苏式的鲜肉,咬下去的那一口,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团圆味儿。毕竟“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味道,早就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啦。</p> <p class="ql-block">  中秋将至,月饼界的“南广式北苏式”又要开始battle了。一个走油润绵密路线,一个靠酥皮层层出圈,今天咱就手把手教你把这俩“顶流”端上自家餐桌,再也不用纠结买哪种。</p> <p class="ql-block">  广式月饼:甜润扎实的“碳水快乐炸弹”</p><p class="ql-block"> 广式月饼的灵魂在于那口油润的饼皮和饱满的内馅,做起来像“给面团做SPA”,步骤虽多但容错率高。</p><p class="ql-block"> 1. 饼皮:转化糖浆是“灵魂粘合剂”</p><p class="ql-block"> 先把130克转化糖浆、3克枧水和50克花生油倒进碗里,像打鸡蛋一样搅和到完全乳化——这一步千万别偷懒,不然饼皮容易开裂。接着筛入190克广式月饼粉,温柔揉成光滑面团,就像给它做了个“马杀鸡”,然后盖上保鲜膜让它“躺平”松弛1小时,这会儿可以去处理馅料。</p><p class="ql-block"> 2. 馅料:五仁or莲蓉,各有各的香</p><p class="ql-block"> - 五仁馅:把杏仁、核桃仁这些坚果掰碎,加入糕粉、糖和油拌匀,抓成能捏成型的团就行,喜欢颗粒感的别切太碎。</p><p class="ql-block"> - 莲蓉馅:嫌麻烦就直接买现成的,想挑战自制?把莲子蒸熟捣成泥,加足量糖和油慢慢炒,炒到能抱团不粘手,就是“自制莲蓉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3. 包制成型:皮馅3:7,新手也能拿捏</p><p class="ql-block"> 按皮20克、馅30克的比例分好剂子,新手建议用“虎口包馅法”:把饼皮压成圆片,放上馅料,用虎口慢慢往上推皮,直到把馅料完全包住。然后放进月饼模具,轻轻一压,花纹清晰的月饼生坯就搞定了,成就感瞬间拉满。</p><p class="ql-block"> 4. 烘烤:先定型再刷蛋液,金黄秘诀在这步</p><p class="ql-block"> 烤箱提前预热到200℃,把生坯放进去烤5分钟定型。取出来刷一层蛋黄液(别刷太多,不然花纹会糊),再转180℃烤15分钟,直到表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出炉后别急着吃,放两天“回油”,饼皮会更软润,口感直接升级。</p> <p class="ql-block">  苏式鲜肉月饼:酥到掉渣的“咸香诱惑”</p><p class="ql-block"> 苏式月饼的精髓是“酥皮”,层层分明一咬就掉渣,配上咸香的鲜肉馅,简直是咸口爱好者的福音。但“开酥”是个技术活,耐心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1. 做皮:水油皮和油酥,“软硬搭配”才和谐</p><p class="ql-block"> - 水油皮:150克中筋面粉、50克猪油、15克糖和67克水倒进盆里,揉成能拉出薄膜的光滑面团,盖好醒20分钟,这是月饼“有嚼劲”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 油酥:120克低粉加60克猪油,揉成光滑的小面团,和水油皮一起“休息”,这会儿可以调肉馅。</p><p class="ql-block"> 2. 调馅:猪肉末“喝饱水”才嫩滑</p><p class="ql-block"> 猪肉末里加生抽、料酒、葱姜水(一定要分多次加,让肉末充分吸收),再加点盐和糖调味,朝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上劲,直到肉末变得粘稠。放进冰箱冷藏30分钟,让味道“融合一下”。</p><p class="ql-block"> 3. 开酥:擀卷两次,酥皮分层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把水油皮和油酥都分成小剂子,用水油皮包裹油酥,像包包子一样捏紧收口。然后用擀面杖擀成牛舌状,卷起来醒15分钟;再擀一次卷起来,再醒15分钟——这两步是“酥掉渣”的秘诀,千万别省略醒面步骤,不然酥皮容易破。醒好后把面团擀成圆片,包入冷藏好的肉馅,捏紧收口朝下。</p><p class="ql-block"> 4. 烘烤:200℃烤30分钟,酥皮“开花”就成了</p><p class="ql-block"> 把生坯放进预热好的烤箱,200℃烤30分钟。烤到一半就能闻到浓郁的肉香和酥皮的香味,出炉后趁热咬一口,酥皮簌簌掉渣,肉馅鲜嫩多汁,这才是苏式月饼的正确打开方式!</p> <p class="ql-block">  两种月饼各有风情,广式适合配茶慢慢品,苏式适合趁热大口吃。动手试试,今年中秋,你就是家里的“月饼大师”!</p><p class="ql-block"> 祝福大家中秋节快乐哦!</p><p class="ql-block"> 《中秋话月饼》</p><p class="ql-block"> 银蟾高挂映庭除,小饼分香意自舒。</p><p class="ql-block"> 不独酥甜萦齿颊,团圆滋味胜珍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