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 是一个汉语词语,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没有发展前途的人或事。词语来源: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刘禅为刘备之子,于公元 223 年继位为帝。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他为人不思进取,即便有诸葛亮等名臣辅助教导,仍无济于事,最终导致蜀汉灭亡。相关典故:蜀国被魏国灭亡后,刘禅投降被俘,被封为安乐公,安置在洛阳居住。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安排了蜀地舞蹈,蜀汉旧臣皆感悲伤,唯独刘禅谈笑自若。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念蜀地,他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 这便是 “乐不思蜀” 的典故。后来,人们便用 “扶不起的阿斗” 来形容刘禅这样懦弱无能、无法振作的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叹阿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魏蜀一决寄阿斗,武侯殚力护危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宫帷溺酒迷歌舞,朝阙疏贤近佞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破身降甘俯首,乐居敌境忘归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秋笑骂千夫指,空负江山空负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9月26日中华通韵)</div> 评述:扶不起的阿斗” 以蜀汉后主刘禅为原型,已从历史人物标签演变为文化符号。传统认知中,他被视作懦弱无能、耽于安乐的典型 ,诸葛亮等贤臣鞠躬尽瘁辅佐,仍难掩其治国无方之态,“乐不思蜀” 的典故更坐实其昏庸形象。但从历史语境看,此评价需辩证看待:刘禅在位 41 年,后期虽因宠信宦官、决策失误加速蜀汉灭亡,却也在诸葛亮去世后维持政权近 30 年,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后世用该词讽刺 “烂泥扶不上墙” 者时,多聚焦其负面特质,使其成为对庸碌无为、扶掖无效者的经典批判,兼具历史警示与现实讽刺意义。<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