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华夏文明璀璨,参观河南博物院(9)

emma

<p class="ql-block">  按时间顺序参观了河南博物院的十几个历史展厅,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四楼的专题陈列展馆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  丹淅流域是楚文化滥觞之地,楚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括此展厅展出的淅川东周楚墓青铜器。该专题陈列共分为五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为“食器——自羊徂牛,鼐鼎及鼒”。石器是先秦时期礼器的主体,多用于宴飨、祭祀等场合。春秋中期,楚国青铜食器摆脱周式铜器传统的束缚,设计出新颖独特的造型,演变为形态各异的鼎类。</p> <p class="ql-block">  云纹盖鼎、鸟嘴兽纹鼎、蟠虺纹盖鼎</p> <p class="ql-block">  镂孔龙纹铜俎,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的礼器,也可作为供切肉的小案子用,形状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平板,有的板面微凹,有的板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已发现的俎有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数量很少。俎一般为青铜制,也有漆制的俎以及木质的俎。</p> <p class="ql-block">  环耳素面敦</p> <p class="ql-block">  龙首双耳簋,春秋,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楚墓。</p><p class="ql-block"> 这件龙首双耳簋通高28厘米、口径26.5厘米,分为器身和器盖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器身敛口、鼓腹、平底、两耳、圈足。腹部最上饰一圈蟠虺纹,突出的圆眼点缀其间。下有两道凸棱纹,然后饰一圈两行重环纹,其下又有三道凸棱纹。器腹两侧有双耳,铸为龙形,繁复精美。</p> <p class="ql-block">  王子午鼎,春秋晚期青铜器,于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王子午鼎共七器,形制相同,尺寸略异,高60~69厘米,口径58~66厘米;侈口立耳,束腰平底,蹄足;器饰夔[kuí]龙纹、窃曲纹等,腹周蟠附六条夔龙。兽口咬着鼎的口沿,足抓着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烟缭绕中有升腾的感觉。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王子午鼎具独特的楚式风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显示了很高的铸造水准。</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为“酒器——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饮酒礼是周代的宴飨和祭祀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器在礼器组合中不可或缺。春秋时期,楚国青铜酒器主要有方壶、圆壶、尊缶及盉等,以尊缶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龙耳虎足方壶,1979年于河南淅川下寺遗址的春秋一号大墓出土,口微侈,颈修长,腹扁鼓,有圈足,形体秀丽俊俏。</p><p class="ql-block"> 此壶有盖,盖似花冠。直口厚唇,束颈修长似扁方筒,鼓腹,圆形底。颈饰蕉叶纹,颈两侧附一对壮硕的龙形耳,龙回首卷尾呈蹲立状,双龙耳上铸有细镂孔。腹饰界栏状凸棱,上区饰蟠虺纹,下区光素无纹。圈足饰蟠虺和云纹,足下卧二虎。此壶造型优雅,纹饰繁缛精美,龙虎上下呼应,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壶盖内外壁皆雕镂精细的蟠虺纹,盖体下缘之四个兽头正好卡住壶口边沿,设计精妙合理。壶之双耳加饰两条回首伏龙,圈足下为两只立体伏虎,圆雄浑壮,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  这一单元也是河南博物院最重量级的文物就是这个云纹铜禁。</p><p class="ql-block"> 云纹铜禁重94.2千克,呈长方形,形似茶几、案子,四周用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形似一朵朵白云。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宽46厘米。主流观点推断云纹铜禁是用失蜡法,并结合焊接等技术铸造而成,这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证明中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熟练掌握失蜡法铸造工艺。同时,云纹铜禁也是中国最早“禁酒”时代的印证,且具有祭祀的历史功用。</p><p class="ql-block"> 说起云纹铜禁的出土,既有些偶然,还带有戏剧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连降暴雨,很多中小水库溃坝,在随后的两年里,河南省政府对丹江口水库连续泄洪,意外将位于龙山的楚墓群冲刷了出来。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了云纹铜禁。随云纹铜禁一同在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文物有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等6000多件,其中包括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因千年的水浸和腐蚀,出土时仅剩1米多长的“光板”铜案和一堆难以分辨的铜梗和铜渣,工作人员用了两个麻袋才将其装点完毕。云纹铜禁出土后,经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领4位徒弟,历时4年,耗资4万元,将其修复完毕。</p><p class="ql-block"> 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承置酒器的案具,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孟滕姬”浴缶、蟠虺纹兽耳罐</p> <p class="ql-block">  蟠虺纹匜、蟠虺纹环耳盘</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为“乐器——钟鼓锽锽,磬管锵锵”。春秋时期,楚王有作为社稷象征的“九龙之钟”。楚国的王公贵族,也多以随葬编钟来显示其地位。该部分的展品有、“化阝子受”编钟、乐器支架“神兽”等。</p> <p class="ql-block">  “王孙浩”编钟,春秋,出土于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全套编钟共有26枚甬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甬编钟。音域广、音律和谐、音频准确,呈现出楚国音乐文化的高超水准。</p><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为“兵器、车器、杂器——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局面的形成,使得楚国造就了一批精良的兵器和完备的车马配件,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精良的造车技术为疆域的开拓、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开辟了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