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治国安邦之首务。《论语.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朱舜水集.劝学》曰:“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下旬,我游历于巴蜀之地乐山,乐山乐水,快乐心情,拜谒乐山文庙孔夫子,出其意外,参观了一个纪念“抗战四大名校″——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在艰厄中办学8年的展览,感悟到了教育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余生性愚笨,识见浅薄,武大西迁,未之闻也。概今时天下人知者,亦不会太多。</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初名“湖北自強学堂”,1893年由张之洞奏请光绪帝所肇始。1928年改为“国立武汉大学”,有“民国五大名校”之誉。</p><p class="ql-block"> 1938年,曰寇侵华,深入腹地,飞机轰炸,炮火连天,历史名城武汉,岌岌可危。国难当头,育人先务,珞珈千余名师生,随王星拱校长,历尽艰难曲折,行程2000多公里,于4月西迁嘉定。看官勿惑,<span style="font-size:18px;">乐山,古名嘉州,嘉定,1950年更名为乐山,嘉定就是乐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嘉</span>定民众、政府、乡绅以远大之眼光,宽博之胸襟,全方位支持帮助武大在嘉定办学,以文庙为基地,为抗战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国重教育,已为国人所公认,一代大师级人物,皆出此时。抗击日寇的危难时期,各类人才就是力量。武汉大学西迁,教育部,四川省,嘉定地方民众,精诚合力。时校方租借文庙、三清宫、三育学校、观斗山、财委会、露济寺、龙神祠、李公祠等地为校舍,筚路蓝缕,重建校园。</p><p class="ql-block"> 从武昌至四川,地疏人生,武大师生坚持秉承“明诚弘毅”的校训精神,精于学,尚于德,志高远,性坚强,与嘉定民众患难与共,共克时艰。抗战不停,育人不止。</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是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五大学院,15个系和两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当时为最有名的五所大学之一。胡适曾说过:“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汉珞珈山看一看武昌大学就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一所大学,欲办出水平,贵在学校的高质量的整体管理。据资料显示,当时的管理机构,简单而明了,由校长负责的行政机构,只设有三处一室,即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和会计室。行施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校务会,院务会,聘任,考试,图书管理,教务会,训导会、总务会等。管理完善齐备,各司其职,运作高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简约机构的设置,与今日的大学机构设置,小巫大巫,概不能相比并论了。今时一所院校的管理机构,多少处,多少人?和平时期,一所大学,生员数千数万,养尊处优,学术真假,敝端百出,前途堪忧。</span></p> <p class="ql-block"> 所谓大学者,不是大楼之大,校园之大,官阶之大,而要大师之大,名师之多,学生大大地学,大人才辈出,才称得上大。</p><p class="ql-block"> 武大在嘉定时,王星拱校长为校长,他在1933~1945任武汉大学校长,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硕士,曾任过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央大学教务长,安徽大学校长等。他极重师才,重质量,求贤若渴,广揽人才,教学环境自由宽松,团结吸引,凝聚了百余人高水平学者群体的教师队伍。名师云集,人才济济。在当时无论数量与质量,都为全国高校前列。在民族国家危亡之际,这批名师以顽强之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教书育人,为抗战提供了技术人才,还为西南边疆传递薪火,保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当时校长王星拱,周鲠生二人。其中周鲠生,为长沙人,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法国巴黎大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国民政府法制、立法委员会委员。教务长曾绍安,朱光潜,杨端六;训导长赵师梅,刘迺诚;总务长邵逸周,涂允成,徐贤恭,郭扬焕等,在文庙大成殿后面的崇圣祠办公,令行禁止,十分高效。</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武大西迁时学生仅有千余人,至嘉定后生员迅速增加,至l946年时达3000多人。战乱时期,条件艰苦,武大对学生选拔十分严格,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桃李满天下。因而走出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各专业人才,其中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达十余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在嘉定8年期间,教学有文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生物学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糸,哲学教育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糸,木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矿冶学系,电机工程学系,体育系,化学系等。还有军事学学术讲座,传播技术,培养当地人才,普及文化,造福乡邦,推动社会进步,获得了当地社会的极大称赞。</p><p class="ql-block"> 展览以图文方式,以数据详尽的记述着每年招生以及毕业人员。</p> <p class="ql-block"> 武大的校训是:“诚明,弘毅”。武大教职员工,学生,在抗战八年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勇敢坚毅,玉汝于成,流亡大学,弦歌不辍。</p><p class="ql-block"> 据说,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先后两次访问武大,对武汉大学的教授们奉献、执着、顽强、科学的教学精神及科研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武汉大学取得的学术成就,可与西南联大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在嘉定8年,其间有4个研究所,6个学部,教研结合,积极服务社会,功绩卓著。</p> <p class="ql-block"> 八年嘉定岁月,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在内教授们与学生团结,对外学校与地方团结,共同为抗战作贡献。租用文庙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还成立了附属乐嘉中学,薪火相传,珞、嘉结缘,推动了当地中学教育的发展,一大批教师与学生参加嘉定的社会建设、经济规划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成效卓然。</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武汉大学在嘉定8个春秋,国难当头,共渡时艰,是自强不息,成绩夺目的时光。8年的教学实践,孕育了“学术至上,教育救国,自由民主,兼容并蓄,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造福乡邦,服务社会”的武大嘉定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在观展时,详细观看了各种数据,图表,统计资料等。试想在战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如此的倾注心血,兴办教育,那里安全,大学往那里迁,并不断为抗战输送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这种社会风尚与造福中华民族的举动,也是令人感动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5年中华民族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抗战取得了胜利,“武汉大学复校委员会“成立,1946年3月开始回迁,东归珞珈,山水回望,10月完成回迁武汉的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大学的展览的词儿中,是这样说的:“时光飞逝,八十余载过去,当我们再度追寻,曾经鲜活生动的时代杳杳远去。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溯流而上,西望乐山,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段历史是难以忘怀的。</p> <p class="ql-block"> 《围炉夜话》有句名言:“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意思是说,对待自己家族冷漠轻薄的人,一定培养不出好子孙;对老师这种职业鄙视薄待的人,必定教育不出好子弟。此语可以延伸思考。武汉大学在西迁嘉定的8年里,实行校长负责制,抗战危难时机,王校长不拘一格选拔教师人材,选贤任能,薪资厚待,学术昌明,乐于奉献,在山河破碎的岁月中凝练出武大的嘉定精神,十分可贵。</p> <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反击侵略者。其间日军利用各种手段蓄意破坏高校,民国政府极其重视教育,以大学内迁的方式延续文化命脉,如浙江大学从天目山、建德至江西吉安,广西宜山,后又达贵州,行程2600公里,史称为“文军长征”。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组成临时大学,1938年分三路迁至昆明,师生徒步68天到达。西北联合大学,1937年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合并组建于西安,1938年迁至陕西汉中等;还有中央大学迁重庆,同济大学历经5省迁四川李庄,东北大学历三省迁四川三台,河南大学迁徙中遇难。据资料记载有百余所大学内迁,在炮弹下保护延续文化命脉。取得了历史难以抹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民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社会动荡,内、外战争频发,但孕育了文化的繁荣与思想解放的浪漫风华,因之国民教育得到了长足进步,一大批大师级人物脱颖而出,可以说,战争考验了民族意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孕育出了大量高端人才,在历史长河中,就其教书育人而言,也是熠熠生辉的……。</p> <p class="ql-block"> 《孟子.尽心上》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菽艾者”。武大等西迁教人之意,博深而远矣!可以说,大师林立的时代,如滚滚江河,东逝流去,似水流年,一去不复返矣!</p><p class="ql-block"> 看完武大西迁的展览,走出乐山文庙,我感慨不已,又一次想起了这一句话:“薄族者,必无好子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面对柴、米、油、盐,不知所云?</p><p class="ql-block"> 冯怀英于古郡酒泉</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