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位于镇江市东北约4.5公里的长江之中,海拔70.7米,周长2000米,占地38公顷,以“江中浮玉”著称。 其特色包括江南第一大碑林、佛教名山定慧寺及独特的“山裹寺”景观,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 焦山四面环水,仿若与世隔绝的仙境,需乘船方能抵达。从镇江南码头上船,大概8分钟可以抵达。坐在船上远眺焦山,碧波环抱,满山苍翠。 船抵岸边,迎面的焦山大门,采用明清时期典型的四柱三门石牌坊结构,飞檐翘角,门楣雕刻二龙戏珠、蝙蝠、麒麟等吉祥图案。正面题有“焦山胜境”四字,背面刻有“汉晋遗风”。牌坊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修缮,现存为仿古建筑。其功能既作为景区入口标识,又承载着佛教文化与地方历史交融的韵味。 <br> 牌坊后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定慧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江南著名佛教禅宗寺庙。布局依焦山山势而建,形成“山裹寺”的独特格局,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均保留明清风格。 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南北朝时期,有“菩萨皇帝”之称的梁武帝萧衍推崇佛教,大兴寺庙,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盛景。定慧寺也是其中之一,历经朝代更迭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候修建。 焦山风景区最值得体验的是其独特的寺庙园林与碑林文化,两者相映成趣,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宁静在此交融,构成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沿着水榭漫步游览,每一步都踏着清新,似入画中行。 焦山寺庙园林以定慧寺为核心,融合佛教文化与江南园林特色,包含定慧寺、碑林、古炮台等历史遗迹。古寺的精致建筑以及四周植有的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等古树,形成幽静雅致的禅意空间。 走过寺庙旁的河边小道,来到焦山碑林(宝墨轩)。这是中国江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碑刻艺术宝库,与西安碑林并称“南北双璧”。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时任太守钱彦远建宝墨亭,收藏《瘗鹤铭》残石等碑刻,明代扩建为宝墨轩,清代成为江南文化地标,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7000平方米,集碑刻、园林、建筑于一体。<br> 焦山碑林为江南古典园林风格,回廊亭阁错落,与摩崖石刻共同构成“海云宝墨”胜景。园内还设有御碑亭、槐阴精舍等建筑,其中乾隆御碑尤为醒目。<br> 御碑亭为清代木结构古式方亭,顶部覆盖黄色琉璃瓦。为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五次南巡焦山时建造。亭内石碑镌刻乾隆帝第一次与第三次南巡时所作《游焦山歌》《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两篇诗文,因其御笔亲书的特殊性质而建亭保护。该建筑属于焦山碑林组成部分。<br> 焦山碑林作为中国第二大碑林,其藏品数量仅次于西安碑林。藏有南朝至清代的碑刻460余方,包括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王羲之《开皇本兰亭》、颜真卿诗刻、唐代《魏法师碑》、宋代苏轼题刻、米芾《城市山林》横额、元代赵孟頫《赤壁赋》等,涵盖六朝至明清书法精品。<br> 《瘗鹤铭》是焦山碑林最为著名的石刻,堪称镇山之宝,五块字迹模糊难以连缀成篇的残石,在专门建造的亭子里供奉着。《瘗鹤铭》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摩崖石刻楷书作品,原刻焦山西麓崖壁,全文原约160字,现存五块残石共93字,被誉为“大字之祖”,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br> 焦山碑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遗产地,也是镇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核心组成部分,以“书法之山”的美誉,成为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br> 焦山,这座位于长江之中的浮玉,不仅是书法爱好者的圣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南宋抗金、鸦片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的硝烟。焦山古炮台,这座屹立在长江咽喉的堡垒,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在此驻扎,英勇抗击金兵。<br> 1842年的镇江保卫战,英军为占领南京,进攻焦山,1500名炮台守军猛烈还击,重创英军,但终因实力悬殊,守军全体殉国,镇江失守。抗日战争期间,炮台遭日军损毁。 在镇江“三山”中,焦山海拔最高,也只有70米,很快就爬到山顶。吸江楼始建于宋代,原为吸江亭。清同治年间翻建为楼。楼高两层,呈八角形,有回廊相通,八面有景。它是焦山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登楼可远眺长江南北风光,夏日清晨是观日出的最佳时段,清代齐彦槐、郑板桥等文人曾在此赋诗抒怀。 吸江楼远眺长江主航道,对面就是扬州。 吸江楼旁的万佛塔矗立在焦山主峰之上,这是一座仿明清风格的七层八面佛塔,塔体高42米,塔刹装有红色航标灯,用于长江船只导航。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覆仿古青砖,于1999年建成,因塔内供奉万余尊佛像而得名。登塔顶,可俯瞰东去的长江水与镇江城景,视线比吸江楼好太多,可惜不知为何没有开放。<br> 西津渡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它一直在我要去的地方榜单里。中国第一大江和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十字交汇,在长江两岸形成两个著名的古渡口,一个是江南镇江的西津渡,另一个是江北扬州的瓜洲渡。 历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长江之上,随着长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积,主航道不断北移,现在长江南岸已经北移了3公里。而古瓜洲渡则淹没在长江中。西津渡街玻璃罩内展示的是唐代至清代的渡口岸线及码头原貌,被深埋地下2-6米,现存木桩基础、倾斜踏步等古代码头特征。 戏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戏曲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建筑特色。西津渡老街戏台屹立在一湾碧水之上,水边的假山为整个戏台周围增添几分自然的趣味。<br> 西津渡(宋朝之前称蒜山渡、金陵渡),有长江第一渡之称。它形成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唐代成为南北水运枢纽,因长江泓道北移,渡口功能逐渐消失,现为陆地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渡历史街区,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br> 古渡口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依破山栈道而建。走进这座露天博物馆,从古街东端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西津渡标志性建筑——昭关石塔。这是一座元代古建筑,建于1311年,由青石雕刻而成,采用喇嘛塔式设计,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石塔,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造型精美,最初由元朝僧人释法闻主持修建,旨在镇水安澜、保佑过往船只平安。这座屹立镇江700年的元代石塔,曾是长江渡口的守护者,见证了古代水路交通的繁荣,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br> 不远处的救生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民间水上救生机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古代西津渡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之一,江面风急浪高,渡船事故频发,因此,当地成立了救生会,专门负责水上救援工作。昭关石塔与救生会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西津渡古街独特的文化景观。 条石上独轮车辗出来的岁月 观音洞位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南侧的小码头街,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是一处融合佛教文化与历史遗迹的宗教景点,以独特的建筑布局和“倒坐观音”像著称。<br> 在西津渡古街,有一处玻璃罩覆盖的考古挖掘坑,被称为“一眼看千年”。通过层层叠压的唐宋元明清道路基底,直观呈现古渡口1400余年的历史变迁。该展示坑因保存完整、年代连续,成为西津渡“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千年”的核心证据,象征古渡作为“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的地位。<br> 西津渡古街的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多为砖木结构,既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又有北方四合院的风格,它依山而建,蜿蜒曲折,东高西低,地上的青石板上有深深的车轮印记,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西津渡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千年文脉。<br> 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古旧的门板、斑驳的墙壁、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古街上有着传统的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店、文化创意店,可以品尝这里的特色美食,感受传统的镇江味道。 镇江是中国醋都,镇江香醋和山西老陈醋、福建永春老醋、四川阆中保宁醋并称中国四大名醋。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镇江的文化地标,深度融入了镇江香醋这一非遗文化元素。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体验恒顺香醋从酿酒到酿醋的40多道传统工序。<br> 锅盖面是镇江的招牌美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入选“中国十大名面”。它以“面锅里面煮锅盖”的烹饪方式闻名,据说这一做法可使面条受热均匀,吸附木香,形成筋道爽滑的口感。面条采用跳面,即用竹杠反复压制的薄面皮切制而成,具有毛孔易入味的特点。 在镇江的大街小巷都有锅盖面馆,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锅盖面和肴肉、镇江香醋并称“镇江三宝”,由此衍生出镇江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张祜塑像。西津渡历史上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旅行家,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等过船,而且留下了很多后人传诵的诗篇。其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最为经典。镇江古称京口,瓜洲为江北的扬州古镇,两者隔长江相对。</p> 一首好听的镇江民谣《归乡》,将运河、长江、北固楼、西津渡、焦山、金山这些与镇江有关的元素,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唱出了江南温婉的景色和亭台楼阁的秀美,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至此探访镇江“三山一渡”行程结束。“京口瓜洲一水间”,晚上将乘高铁,过长江,前往扬州。